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二胡(一)(2)

2009-07-09 12:09
来源:中国古曲网 作者:佚名
谈到《二泉映月》,就不得不谈阿炳的另一首二胡曲《寒春风曲》。听这首曲子,一种在春寒料峭中被寒风吹彻的意境油然而生,进而是春雷的轰击,春风

谈到《二泉映月》,就不得不谈阿炳的另一首二胡曲《寒春风曲》。听这首曲子,一种在春寒料峭中被寒风吹彻的意境油然而生,进而是春雷的轰击,春风的到来,最后是一幅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听这首曲子,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振奋,特别是那种被寒风吹彻、被春雷轰击后见到勃勃生机的春光景象,能给在挫折中的人们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在我看来,《二泉映月》比较写实,有着深刻的音乐背景和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寒春风曲》比较写意,更精神化、艺术化一些,音乐家们也往往把这两首曲子比做姊妹篇。

自从听懂了阿炳的二胡曲后,阿炳就成了我的精神丰碑,我在工作、生活不顺心和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总有阿炳的精神形象鼓起我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憧憬美好未来的勇气。

与《二泉映月》相对的还有一首曲子,叫《流波曲》。《流波曲》的作者叫孙文明,身份和阿炳差不多,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流浪艺人。《流波曲》同样是作者面对水产生的生活感悟,不过,孙文明感受到的是自己的身世犹如这逝去的流波,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听任风霜的摧残间或阳光的普照。卑微的生命莫不如此。与《二泉映月》相比,《流波曲》的曲调优美流畅,意境清新闲适,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曲目。

要谈的第二个二胡名人是和华彦钧同时代的刘天华。刘天华是科班出生,主要贡献就是让二胡走上了大雅之堂。在他以前,二胡主要是流浪艺人的道具,或者江南丝竹、南方戏曲中的配器,当他写了《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等十首二胡曲并流传开来后,二胡就成了独奏乐器出入于高雅的音乐殿堂,随之而来的是成百上千的二胡独奏曲、协奏曲的产生,使二胡成了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的十首曲子,都是二胡曲目中不可动摇的精品。他虽然是科班出生,十首曲子是经过精心创作出来的,但他所处的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混乱年代,使得他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悲愤压抑、努力抗争的情绪,所以仍然是悲情音乐。

自从刘天华把二胡引入音乐殿堂后,二胡界就像打碎了的花瓶一样,美不胜收,二胡大家和二胡曲目都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二胡经典曲目有一千多首,还不包括众多流行歌曲、民歌改编的二胡曲。作曲家有刘文金、关乃忠、王建民等大师级人物,演奏家有闵惠芬、蒋才如、陈耀星、朱昌耀等,年轻一点的有宋飞、陈军、姜克美、邓建栋、于红梅等,再年轻的有马向华、黄江琴、段皑皑等。演奏形式从单一的独奏发展到协奏、齐奏,有叙事曲、幻想曲、随想曲等各式各样的,最重要的是风格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首先是1963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黄海怀的一曲《赛马》给二胡带来了欢快热烈的气氛,朱昌耀的《江南春色》带来了江南秀丽多姿的优美景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胡在年轻一代人手中发生的变化更大,出现了一些轻松活泼、休闲时尚的曲目,甚至发展到二胡演奏出爵士乐、摇滚乐的曲子,张学友的《吻别》、王杰的《英雄泪》、SHE的《supper star》等流行音乐也用二胡做间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军的《弦语》与王晓楠的《天欲》、《香格里拉》、《摩登大唐》等专辑,把二胡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还有姜建华演奏的《弦歌幻想》,让二胡增添了高贵典雅的气质,给人无限美的享受。一些比较大气的协奏曲、随想曲也很经典,比如恢宏庄严的《长城随想曲》、磅礴壮观的《科拉沁草原的传说》、肃穆萧飒的《满江红》,哀婉动人的《新婚别》、深邃幽远的《红楼叙事曲》等,这些优秀的二胡曲目,只要肯静下来听,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从听那些郁郁寡欢的二胡曲开始,直听到现代那些风格多姿多彩的二胡曲,我常常会惊叹:二胡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乐器啊,竟然能够演奏如此之多风格迥异的作品。那些抒情的、叙事的,传统的、现代的,沉郁悲欢的、热烈奔放的各式各类的曲子,无一不在二胡这件乐器的演绎下产生出华美的乐章。还有,当你听了不要任何伴奏乐器,单单一把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月夜》、《汉宫秋月》、《听松》等曲目后,一定会更加惊异于二胡那非凡的表现力。我也喜欢板胡、京胡,曾被那高亢嘹亮得近似绚烂的音韵特质所吸引,特别是姜克美演奏的板胡曲、京胡曲,热烈奔放,灵动活火,能够把心灵带入另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但听得多了便渐渐悟出,板胡、京胡的魅力全在于那高亢嘹亮的音质特征,演奏者只需轻轻拉动琴弦,不需太多的渲染,板胡、京胡特有的音韵马上就呈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板胡、京胡却始终局限于它的风格之中,不能突破,就像人一样,鲜明的性格特征能够让他光芒四射,但也让他处处受到限制。在中国,真正高深的东西都去掉了风格,趋于平淡,“大道无形”、“上善若水”是中国文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二胡,这种去掉了风格的乐器,要拉出韵味来,全靠演奏者的功底和个人修养,才能使这无声无形的乐器,演奏出动人心魄的乐章。所以,拉二胡的人要修炼心境,要修身养性,才有可能成为二胡大家。

虽然二胡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乐器,但要认同它、喜欢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的音色太暗了,有些喑哑,音调太悲了,总使人想到旧社会,想到穷苦人的生活,外型也不美,象一个乡下姑娘穿着土布衣服来到现代化的城市里,虽然天生丽质,也总是遭人白眼的多,时髦的年轻人都不屑与之为伍。更何况,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中国,是一个流行快餐文化的中国,是一个娱乐和体育大行其道的中国,年轻人都忙着挣钱、忙着读书,闲下来就去健身、蹦迪、听流行音乐,二胡这样的音乐真的很难在年轻人中找到市场。因此,很多喜欢二胡的人都在担忧,二胡会被经济大潮掩埋,或者被流行音乐、西方音乐替代,也担心再也出不了阿炳、刘天华那样的民乐大师,急切的呼唤大家都来喜欢二胡,都来关心二胡,推广二胡,普及二胡。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底韵,在崇洋媚外最严重的上世纪初,中国没有被西化,相反,还出现了鲁迅、胡适这样的国学大师,二胡界也出现了刘天华、华彦钧大师。现在的中国仍然不会被异化。因为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人的眼界也大为宽广,在不断认识西方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中国,在这种相互比较认识过程中,能够更为客观科学的分析中国、评价中国、肯定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人的自信力也会逐步增强,也会越来越对包括二胡在内的中华文明的认同,并逐步发扬光大。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正处于返朴归真的过程之中,中国文化正处于发展酝酿的阶段之中,也许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就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新时代,大批的文化作品,大批的文化大家就滚滚涌出。到那时,二胡也会有它的新天地。

平心而论,二胡现在应该处于最兴盛的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方便快捷的传媒技术,使广大的二胡爱好者能够及时聆听到自己喜欢的二胡曲,大批优秀的二胡名家创造了大量的二胡名曲,更有众多二胡考级的学生,使得二胡后继有人。想想以前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能有多少人喜欢二胡、关心二胡?二胡能有多大发展呢?当然,二胡远不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多势众,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音乐,因为艺术从来都是少数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创造和欣赏的,是不可能拿来愉悦大众的,所以没有必要人人都来喜欢二胡。人人都喜欢的二胡一定是像“女子十二乐坊”那样滥俗的作品,那却是二胡爱好者们不愿看到的。

这个时代的二胡有这个时代的精品,各个二胡名家也有各自的精品,比如闵惠芬的《江河水》、《忆秦娥》、《阳关三叠》,比如蒋才如的《北京的金山上》、《红楼叙事曲》、《忆亲人》、比如陈耀星的《陕北抒怀》、《战马奔腾》、《献给母亲的歌》,比如朱昌耀的《江南春色》、《长相思》、《欢庆锣鼓》,比如陈军的《狂野飞骏图》、《弦语》、《桃花过渡》,还有《姑苏春晓》、《秦风》、《剪窗花》、《相望》、《葡萄熟了》等等不胜枚举的曲目,都是这个时代的精品。时代造就人才,时代造就精品,我们不可能拿刘天华、华彦钧那个时代的精品与现代作品相比,中国再不可能出现那样的精品,因为中国再不可能有那样的时代。而我们现代的二胡曲也有那个时代不可比拟的长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时代精品,供喜欢二胡、热爱二胡的人们一饱耳福。

二胡又名“胡琴”,我国唐代便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淒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勾人魂魄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宏伟壮丽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协奏曲等都是二胡的代表性曲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二胡逐渐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在这一进程中,华彦钧(阿炳)和刘天华两位大师作出了巨大贡献。二胡一般空弦为D、A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八度,其音色刚柔多变,既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也能拉出柔美流畅的曲调。发音强弱有至,可绵绵不断,能奏出独特的效果。

只有两根琴弦的二胡的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泛音、颤音、滑音、拨弦、轮指;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碎弓等。二胡也是歌舞伴奏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责任编辑:醉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