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代民间木版画

2009-07-17 11:4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纵观中国木版画发展的全过程,虽然历经千年,样式很多,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其层次也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俗文化,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古代民间木版画就是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

追本溯源,谈及古代民间木版画,就得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没有受到印章与碑石雕刻等启发,以及具备了纸、墨和摩拓的基础,木版印刷的出现是很困难的,即使出现,也不会一开始就那样完善。就中国现有的历史资料看,在我国,隋唐以前,还没有印刷术。当时的文学和绘画都是直接书画于纸上的。直到隋唐出现了印刷术之后,才有了佛经木刻。到了宋朝,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改革,特别是毕曰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雕版印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版画艺术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由唐、五代的单纯佛经木刻进而扩展到文学艺术、经史、医学、技艺、杂类各领域。《梅花喜神谱》则是花卉画谱的先导。

雕刻印刷的程序是照事先画好的稿子刻在木版上,然后以纸印刷着彩,或者套色印刷。《四美图》是宋代版画的代表作。在构思上,作者独具匠心,集汉晋时期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这四位我国历史上著称的美人于同一画面,富有戏剧性色彩。画面上四位美女都是唐朝的装饰,雍容华贵,婀娜多姿,迈着轻盈的步履在庭院里漫步、观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之间的流眄盼顾使画面前呼后应,浑然一体。此外,作者还在人物后面以栏杆、花石作背景,更加烘托出画面的华丽。同时,作者在框上精心安排了鸾凤和蔓草的图案作装饰,使画面更加丰富

唐代的雕版印刷制品已经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早的遗物,便说明了这一前因后果。一千多年以来,木版印刷在中国发展很大,并且普及于民间,从雕刻文字印刷到雕刻画画印刷插图和画张,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物的复制手段。可以说,在中国出现近代印刷术之前,亦即清代前期西方的铅印、铜锌版和石印还未传入时,木版印刷是印刷的一统天下。

“版刻”这个词,最早是指所有的木版雕刻,后来书籍大量印行,印画者也多起来了,因此便成为印刷书籍的专称。由于印刷的普及,到宋代便出现了“年画”这种形式,即以庶民大隶为主要对象,结合民俗节令,在新年春节所张挂的绘画,以图喜度吉祥,故而农民多称志谓“花纸”。这样,它以文人为主要对象的书籍插图(也叫绣像)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貌。本来,是因为当作一种印刷手段,画者与刻者是分工的,由于画者的身份和服务对象不同,其艺术的风格差异也就越来越大。但总的说画家只是画图,并不直接捉刀去刻。也就是说,画家不会刻,刻者不会画。这与现代艺术分类学中的“版画”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古代和现代民间的木版画属于“复制木刻”的性质,所以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这种印刷手段已不再被采用,由原来的泱泱大河变成了涓涓细流,仅仅被当作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人们所看重,其范围显然是大大地缩小。特别是近现代的民间木版画,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使用和欣赏,但为数不多,较多是当作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从这方面说是非常可贵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