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虔(6世纪末~7世纪初)渤海(今山东阳信)人。生卒年不详,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而活跃于隋文帝时期,擅长人物鞍马、山水楼阁。在隋代(581~618)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人物、鞍马,尤长宫观台阁和山水。《宣和画谱》称:“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
《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如今也被疑为北宋复制品),也是历史上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贵族人家春游的情景,江南早春的湖光山色尽收幅中,山有层峦绵延之状,水有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作品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设色。是一幅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表现了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其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特色。
在构图上,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用纯山水画手法处理画面,图中各种物象的大小比例、远近关系,前后层次和空间关系等都处理得较为妥贴,与自然形态相去不远,并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这种结构处理,已经摆脱了魏晋时期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布景方式和把山水作为人物点景的处理手法,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稚拙古朴形态,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设色上,此图“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趣”,画面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明媚的春光。画中人物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生动有趣。远山浮翠,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绿草如茵,好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色。如元人所题:“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仿佛西湖春。”
此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后有元冯子振赵、张、明董其昌、清乾隆皇帝弘历等题跋。钤有宣和内府诸玺、“皇姊图书”、清内府以及明清诸家鉴藏印记。《石渠宝笈•续编》、《云烟过眼录》、《都氏铁网珊瑚》《汪氏铁网珊瑚》钤山堂书画记、《清河书画舫》、《清河书画表》、《南阳名画表》、《佩文斋书画谱》、《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游春图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胡存斋、张子有、贾似道、元内府、鲁国大长公主祥哥拉吉、明内府、严嵩、韩世能、张延嘉、清梁清标、安岐及清内府收藏,后为张伯驹购得,捐赠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夏木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