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围棋:“和”之道

2009-07-22 14:2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和成天下,“和”是围棋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而当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领悟了“和”之道,这也就意味着一种东方式的管理模式的建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归。

和成天下,“和”是围棋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而当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领悟了“和”之道,这也就意味着一种东方式的管理模式的建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归。

围棋与中国文化之“和” 

提起中国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和”字:和谐、和平、和气、和合、醇和、调和、中和、和而不同……当西方人致力于对它者、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时,中国的先人却在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其内部,大家和平共处,其乐融融。中国文化要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儒家谈“仁”与“礼”,仁者,恭、宽、信、敏、惠也。仁者爱人。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君子的“内和外王”之道,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和”,所谓“贵和尚中”。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还多处提到“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管子》的作者则认为,“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儒家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是一种社会理想,“中庸”则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在为人处世上思想与行为的适度与守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说儒家更多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意义上追求和谐,道家则致力于建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世界。道法自然,守雌守柔、虚静无为,流水不争先,正构成了道家的“和”之道。

然而围棋本来是一种“争”之道。那么,怎样才能协调“争”与“中”、与“和”的关系,中国传统常常把“争胜之物”纳入到儒家“和”的体系中,一方面淡化棋的胜负的一面,所谓“莫将胜负扰真情”,“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另一方面,把围棋跟天地人生之大道联系在一起。班固《弈旨》中说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宋代的《棋经十三篇》开宗明义: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天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隅,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黑白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卦。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这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阴阳,相生相合,宇宙万物由此化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宇宙和谐之道,也是围棋之道。围棋本质上是至为简易的,黑白子,纵横十余道格子,棋子性能、走法亦无任何先天的规定性,棋子的功能完全依赖于下棋者的临阵决机,不变而万变,无可无不可。下棋的过程,就是一个“时”与“位”的协调的过程,讲究均衡,不偏不倚,即为中和。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黑白子的阴阳交抱,也就似昭示了混沌初开之意境。

吴清源的和谐之道 

20世纪,如果要列举一个围棋大师的话,恐怕非吴清源莫属。吴清源不仅是棋盘上的胜负师,同时还是一位文化大师。他把和谐当作围棋的最高境界,与中国文化遥相呼应,使围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清源从小熟读《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传统经典,这种文化的基因影响到他日后的围棋观。他认为: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吴清源棋谈》中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和谐相依,方成棋局”,围棋看起来是交战双方在展开激烈的争斗,但棋如流水,当你委身于围棋的流势,行于当行,止与当止,交战双方心息相通,最终达到的又是一个和谐的境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