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三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甲骨文中,把音乐的“乐”字写成“在”,意为“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说明3500年前的殷商就已有琴这样的乐器。《诗经》中也有提到“窈窕淑女,琴瑟有之”、“我有嘉宾,豉瑟鼓琴”的句子。许多优美动人的关于琴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话知音。陈毅称古琴是“一朵极美丽的古代花朵”。上世纪后二十年,全球化经济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被“西化”了的美学观,艺术观……迅速地在现代年轻一族中渗透。有人开始哀叹,传统文化休矣!古琴休矣!然而在笔者看来,古琴音乐,如同现代城市喧嚣中的一缕清风,正在默默地浸润着越来越多的在焦躁中寻求宁静的心灵。
古琴的流传如涓涓细流源远流长。古人曰:“乐者,德之华”,一方面它是人的道德生命最高的表现形式,别一方面可具有教化人心的功能,因此最早在孔子时代古琴已成为了广泛应用的乐器了。孔子把它视为教育弟子的“六世之首”,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千年来“琴棋书画”被 称为“文人四艺”,而古琴居其首。几乎知识界绝大部分文人将会音乐、精音律作为炫耀自己修养的重要内容,如孔子、俞伯牙、钟子期、司马相如、蔡文姬、白石道人、关汉卿等。安徽也曾出过在古琴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大家”,如三国的曹操、周瑜,魏晋的嵇康、及明太祖第十六子朱权等。有趣的是,这些著琴演奏者,鸸有着极高文化修养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剧作家等。由此可以看出古琴自古就不像现代流行音乐,如潮水般瞬时间在民间“泛滥”。它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代代相传、供他们修身养性的工具。也可以说是音乐中所蕴含的东方人独有的含蓄的情感和深遂的哲理,非普通人所能解读,却独令“知音”痴迷者受不释手。从这一层面可以推断,有着独特文化底蕴的古琴,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多元文化中,依然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