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将武强年画的起源定为明代初期。理由之一是武强年画流传下来的资料名曰《兰亭图》,上有落款,印有“明永乐十五年闰月”(即公元1415年)之字样。其二,武强年画保存下来的一套古版《抱鞭锏门神》,人物形象为净脸,应为明代早期遗存。因为明末清初才开始出现花脸戏剧人物形象的门神。
近年,一幅《盘古至今历代帝王全图》的纸本年画将武强年画的起源上推了二、三百年,图中绘有历代帝王,“至今”、“全图”最末位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据资深的武强年画专家张春峰分析,此图之祖版应刻于元代初期,那么刻印年画的作坊当早于这个年代,同时南宋与元同时存在70多年,所以定为宋元时期是较为可靠的。
武强是名副其实的年画专业县,可谓村村点染,户户丹青,生产规模之大是其它年画产地所不能及的。武强年画发展到清康熙、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以武强县城南关为中心,辅射周围村庄,形成了武强画业生产销售中心。当时中秋节后各地画商云集武强,武强县城南关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各客店都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使这里形成全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出现的著名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之后相继出现了“祥顺”、“德隆”、“东大兴”、“义盛昌”、“新义成”、“吉庆斋”、“同兴”、“大福兴”等八大家。各村小作坊难以数计。这些大的画店都是长年生产,各家有印画案子50台左右。武强画业直到清朝末年,县城南关还有一百四十四家画店可考,周围六十多个村庄有画业作坊,在外地有一百六十多处批发庄,年总产销量高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民谣:“山东六府半边天(山东维坊年画),比不上四川半个川(四川绵竹年画),都说天津人马厚(天津杨柳青年画),不如武强一南关(河北武强年画)。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形象地描绘出武强画业当时的生产规模及繁荣景象。
武强年画因出自北方农民艺人之手,带有燕赵人民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等特点。从题材形式上不拘一格,品类繁多,洋洋大观,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有祈福祭祀的传统神码,有装饰美化生活的娃娃美女;有“看家护院”的门神,有服务生活的“三年早知道”、“九九消寒图”,有寓教娱乐的漫画,有传播时事新闻的故事连环画,从窗画到中堂,从灯方到扇面,从实用的绣样、腊花纸、炕围纸,到娱乐生活的升官格、博艺图……武强年画远远超出了“画”的范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智慧的武强年画艺人已经将其演义成融入生活方方面面,集艺术性与实性于一体,有庄重、有诙谐;或歌颂、或鞭挞;即情即意的民间自我艺术。
武强年画久经历史的洗礼,不断丰富完善,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折射出武强人对武强年画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武强年画的生产销售对像都是农民。武强年画成为武强人乃至众多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形成了有着自己地域特色的年画文化。
武强年画有“一年鼓一张”的传说,千百年来,留下了一段段如诗如画,凄婉动人的故事与传说,亦真亦幻,如梦如痴,讲述着年画艺人对美的追求,诉说着画里画外的神奇世界.......一段段动听的卖唱谣,吆喝着武强人对年画的那份亲情;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小调,吟唱出从事武强年画乐在其中的那份感觉。
“颜色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
(责任编辑:韵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