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著名古代名家竹画欣赏(上)

2009-08-05 16:2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

金缇(明代)(双钩竹轴)

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了。到了后来,春联中常有“竹报平安”的话语来企迎吉祥,于是竹子就从一种文化意象演变成了一种民俗的意象。

在中国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画竹名家:

文同(宋代)《设色竹轴》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皇佑进,知洋洲。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着有《丹渊集》。

先生善画墨竹,初不自贵重。知守洋洲,于篔筜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故于墨竹愈工。其挚友苏东坡亦善墨竹,尝赠诗云:“汉川修竹*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故云:文氏画竹“胸有成竹”。然先生自认为“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但其画竹仍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俯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

此墨竹画轴,无名款,但钤有文同二印:静闲画室。文同与可。画悬崖垂竹,主干曲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隐有劲拔之生意。枝叶甚密,交相间错,向背伏仰各具姿态,画叶之墨色浓淡相依,正如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 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责任编辑:小草人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