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大抵上是无外乎两种,其一者信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而另一种文人,则是信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士情怀,前者御用文人的名号让许多有识之士所不耻,所以,大隐隐于市的期望成就了中国文坛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陶潜,王维,李商隐,李清照……
寂静,清冷伴随着高洁之士的一生,须知若文学有大成者,务求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凄苦,在这种近似于苦行僧的隐忍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几乎成了这一类文人的通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而“三友”之中,唯竹的地位最高。它象征着告戒虚心、坚韧等质量,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子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另人俗。
人瘦高可肥,土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其实国人爱竹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像竹。在三千年华夏国粹里,竹是诗,是酒,是歌,是画,是令人心醉,令人惊悸的阴柔之美,东方人的美。
一想到竹林,就想到女人的泪。尤其是在下小雨的时候,点点玉珠顺着细窄的翠叶蒙蒙洒落,如泣如诉,缠缠绵绵,哀怨娇嗔,令人心醉。也许就是这份缠绵,这份心醉,绊住了许许多多诗人乐者的脚步,摩诘亦曾有诗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人,明月来相照。
而西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更在竹林中谱成了一曲千古绝唱“广陵散”古今书籍中对比曲记载颇多,可惜失传。没听过也好,可令后人有想象的空间……几个美丽的少女抛着长长的彩袖,随着竹风,踏着弦拍,在你眼前舞着……那是一首诗,一幅画,或是在诗画中复活的那一曲“广陵散”。
说到竹雨,就想到竹风,竹雨是女人的泪,竹风是男人的诗,加在一起便成了竹的诗韵。古时士大夫讲究气节,所谓臣节、国节、妻节、子节者也,惟遇高风才能亮得名节。何谓高风即霜寒之风愈是霜寒,愈是清冷,竹干愈挺得笔直俊拔。当知竹子除了那似水的柔情,还有那倔强阳刚的一面。在竹海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仆后继,勃勃跟上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才是竹的灵魂,竹的精髓,竹的奥妙,竹的精神所在。所谓竹的精神就好似中国人的精神。
竹不仅是名人雅士的专利,也是老百姓的最爱。几千年来,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制竹板而击敲,扎竹筏而漂荡,时而还舞竹剑而激昂,吹竹萧而回肠,品竹笋而滋生,书竹简以飞扬。人与竹,竹与人又岂能分扯得开?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从不索取回报,这竹是竹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在清越的古筝伴绕下,去体悟禅理,去凝思诗韵,去超越美学,去倾注柔情,去洗涤心灵,去舒展经脉,去奉献自我,去修磨心性,去探索人生的奥秘和宇宙的伟大,去吸纳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惟有此你才会爱上竹,爱上竹的精神。
如果你是中国人,就该有这种精神。
(责任编辑: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