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书法的人,无人不知颜真卿。颜体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楷书《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米芾《书史》)
相比之下,在颜氏众多作品中,“乞米帖”不算特别突出,知名度没那么高,字数也极精炼,寥寥数句,但研读起来却觉得正气浩然,清风扑面,令人感奋不已。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可是,按理说,粮食再紧张,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影响到颜真卿家,因为他当时已官拜刑部尚书,知省事,封鲁郡公,按现在级别来套,大约比省部级还要高一点;况且他又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既有功劳又有苦劳,不说养尊处优,至少能做到衣食无忧吧。可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官做到颜鲁公那个份上,是很要面子的,可是他居然能拉下面子,向职级比自己低的同事“乞米”,无论如何,这不是件很光荣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开这个口的。其实,像他那样的大官,养家糊口原本可以有很多“办法”,既然别的官员都能活得很好,都能“生事”而自肥,你为何不能呢?身为三朝元老,久经宦海,阅人无数,不是他不知道那些“生事”的办法,加之门生故旧遍于朝野,只要他稍稍动动脑筋,譬如卖官鬻爵,科举营私,收受贿赂,干预诉讼,巧取豪夺,都能大发横财。可是他却不屑于那样干,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他一向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宁可“举家食粥”,宁可向同事乞求“惠及少米”,活得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