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形式的丰富,内涵的退化——当代书法创作思考

2010-01-06 11:05
来源:中国书法美术网 作者:叶鹏飞
近年来,目不暇接的书法展览,呈现出书法艺术的兴盛和书坛的繁荣,时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可观的场景。作为书法家,面对的是艺术展览效应的影响、媒介放大行为的刺激,

近年来,目不暇接的书法展览,呈现出书法艺术的兴盛和书坛的繁荣,时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可观的场景。作为书法家,面对的是艺术展览效应的影响、媒介放大行为的刺激,在为艺术而艺术、为自我设计及自我表现而艺术着。形形色色的叱石成金,对全国展览的狂热,汇成了此起彼伏的竞争浪潮,拍打着书坛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以参展、获奖作为了书法创作的不懈追求。应该说,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和各类单项展,正标志着当代书法创作的高度。

从当代书法创作来看,最显著的收获是发展、丰富了书法传统的艺术形式,将展览效果和观赏效果放到了书法创作的重要位置。

用笔与结体,是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当代书家,在最大限度内发挥用笔与结体的构成关系,打破了古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念。认为用笔需要线条意识,结体需要造型意识,不将结体视为用笔自发的结果,而是加强对结体进行艺术的、理性的再创造,突破了古贤们所追求的平和、温雅的结体,打破了传统约束的静态平衡。当代书法形式上已很少有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的那种“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中和之美,而喜欢用多变的节奏,于不平衡中求平衡,于不自由中求自由,强调用笔的变化和字形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玩味性能,展示出跌客多采之姿、惊心动魄之态,追求美妙多趣的形式。书法作品中的每个造型单位,都充满着变化,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再不是一览无余的形式的了,逐步确立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原则。

当代书家有着开阔的视野,体现在对传统书法形式的多方位体验。作为书法史上的两大体系——碑与帖,无论从美学观念、风格和技法上皆不可取代,将碑帖结合,是继帖学、碑学高峰之后有效的可行之路。碑与帖,提供的创作源泉是无穷无尽的,其差异,不只是技法上和风格上的差异,还有着内在的气息上的差异。看到了唐人的崇法,既发展了书法,也束缚了书法,产生了对颜、柳式唐楷书的冷落情绪。也看到了清代帖学衰颓,出现弊端时,已非原来意义上的帖,这时碑学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认识到了董其昌所言的“书须生后熟,熟后生”的道理。在创作上不能未有精妍就去追求稚拙,使作品粗头乱服,也不能只有精妍而无生趣,使作品烂熟,必须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价值取向来作补充和改造。书家已摆脱了对传统所作的僵化解释和偏见,意识到书法从稚拙到精妍是书法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书法艺术日益成熟的体现。可当精熟用于范式的重复,而不是用于新面目的创造时,这精妍就不是才智的表现了,而是技巧的重复,就失去了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将碑帖溶于一炉,提炼成新的风貌,亦成为当前书法创作的一大特色。本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简牍书法,不但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而且对书家来说,又是一个新的继承、开采的宝藏。这些妙迹众多的简牍,有着随意挥洒、真率急就的特点,其不拘一格的天然之趣,正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很快赢得了书家的钟爱,将其溶化于创作之中。这是当代书家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是对书法艺术形式进行多角度审视的结果。

从当代书法创作来看,书法形式的变化,常常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支撑,进而造成欣赏群体的心理定势,引导出对书法传统形式的重新发现的意识。人类好像有一种天然的逆反心理:当某种文化艺术、某种风格、某种技巧程式臻于极盛、极熟或倍受青睐之后,人们就开始倾向他的负面——一种普遍性的顺应势态转化为另一种普遍性的逆反势态,其中又必定伴随着对传统的某种重新思索与再发现,犹如涨潮与退潮,饱和之状一旦出现,就必定引向回潮。所以,当一种继承形式形成模式被人们赞扬或批评之后,必然会去寻觅另一种继承形式。对某一书体或某家书风的全面继承的创作方式,已成为昨日黄花,书家侧重以现代艺术的眼光去研究古代书家所创造的艺术美与现代艺术思潮的锲合点。历史上被视为离经叛道的书家,如杨维桢、杨凝式、朱耷、徐渭、傅山等的书法得到了再认识,明末短暂的浪漫的尚势尚态的行草书风和清代尚未充分发挥的北碑拙朴书风又被再发掘。通过对书法史的思考,认为晋唐小帧、尺牍意蕴有余而气势不足,而明清的寻丈巨制气度博大而有欠精致,这传统上的缺陷,也为创作开辟了可观的前景,无疑提高了对书法形式上的要求,这样多次反复地积累、淘汰和去腐存精,逐步形成了书法艺术在形式上的多元发展,也使传统的书法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姿,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特点。

可是,要能够继承传统精华而不违背时尚,开创时代新风而不存在弊病,还有着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艺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精神,成为书法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核,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推进的潜能,形成书法艺术特殊的文化性质。就当代书法创作来思考,书家似乎对新的文化思想容易接受,而对古典文化的熏陶尚显薄弱。由于旧式传统文化教育到今天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大多数人只能靠业余时间来专门补习这方面的欠缺,何况所得还甚微。所以对书法传统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不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尤其是“书卷气”的退化,是当前书法创作的最大缺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