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琴性:琴有所宜,琴有所忌

2009-08-13 12:40
来源:网络 作者:摩尼天虹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一)琴有所宜

琴有所宜,是说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群体。凡相称于雅乐者,方宜于琴。

古人说:“黄门士、隐士、儒士、羽士、德士,此五者雅称圣人之乐,故宜于琴。黄门士鼓大雅圣德之颂。隐士操流水高山之调。儒士抚清和治世之音。羽士操御风飞仙之曲。德士弹枯淡清虚之吟。”

琴是高雅的文化,宜于琴者,自然也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所谓“骚人逐客,游子怨女”寄情于琴者;“有文章能吟咏者”;“心必要有仁慈德义,能甘贫守志者”;“言必要有诚信,无浮华薄饰者”等,皆宜于琴。

由于琴文化的特殊性,宜于琴的文化群体,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其特征大约有以下三点:

第一,素质高。琴作为高雅文化,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人,才足以入其堂奥。即使是欣赏,也需要经受相当的训练,才能知其妙趣之一二。(其他高雅音乐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琴的文化群体相对来说,素质是较高的。

第二,人数少。由于琴的文化群体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这就决定其只能流行于素质较高的人群之中,而不是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化,所以,其文化群体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三,人群稳定。琴是高雅文化,有着非常的深度,有着非常的意趣,有着异常的可挖掘性。由于其文化群体本就素质较高,关于深度研究琴学的可塑性往往较强。随着参学深度的加深,琴文化的意趣也就越加显得迷人。琴者深入琴学后所得到的乐趣,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也决定了琴文化与通俗流行的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琴文化的人群要高级得多,也稳定得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