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清代三棋圣之施襄夏

2009-09-30 09:45
来源:网络 作者:快乐人生
清代棋坛除黄、范外的另一座高峰当推施襄夏了。

围棋

清代棋坛除黄、范外的另一座高峰当推施襄夏了。

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乡。《扬州画舫录》上说,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说未必真实。施襄夏在为《弈理指归》写的自序中较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开始范西屏要让施襄夏三子,一年以后两人就可以分先对弈。

在俞长侯那儿被先生让三子教了一年,施襄夏性格上争强好胜、不甘久居人后的优点在老师和天才师兄的激发下,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很快便能与范西屏分先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让三子与施襄夏下过指导棋。老国手慧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棋圣。

此后三十年间,他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有人说这是当湖十局弈毕,后来居上的施襄夏批评范西屏的,其实应该说这是批评只学范西屏皮毛外在的那些后辈棋友的中恳之语。

施襄夏特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