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开始以后,角上的应接一旦结束,行棋的着子点便自然而然的转到边上,这就涉及到“拆”的概念。拆也叫“拆边”、“开拆”,经常用于在边上围地或寻求根据。
一般情况下,“拆”的距离限度最小为拆一,最大为拆五,拆的大小限度是否合适,要以它所依靠的势力为条件,势力越大,拆的距离可越远。如以前学过的“立二拆三”,“立三拆四”等等。
图一:左边的白▲一子是拆三,这个子与左下角的配置是“立二拆三”的好形,白▲一子与左上角挂角的白子也构成了“拆三”的形状。
左下角的黑△一子与黑方角上棋子形成的配置是拆一。这是结束定式的最后一步棋,也是合理的好形。
我们再来看右边中间黑◎二子的拆二形状。在上、下均是白棋的情况下以求根据,易于在以后的中盘战斗中减弱对方的攻击,这也是作为“拆二”的优越之处。“拆二”在通常时候是非常坚实和易于巩固的间隔。而右边上的白方◎一子大飞也可看作拆二,这步棋既有围右上角地域的含义,也有兼攻右边黑◎二子的作用。
棋盘上右上角及右上边的黑方△二子是拆三。这是依据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采用的灵活布阵。
从图一中我们看到拆一、拆二及拆三等不同的“拆”的方式。它们的意义及在一局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掌握“拆”的尺度和范围,简介一下“模样”与“厚势”的概念,这两个名词都是指一定的外势。
图二:右上角黑△四子即可称为黑方的“厚势”,在这个厚势的依仗之下,黑右边上拆五,宽度适宜,这样,整个右边形成雄壮的阵容,十分可观,可称为黑的“模样”。
一般来讲,依仗厚势的开拆都会形成相当的势力范围,即“模样”。而反过来,在对方势力当中或处于己方的薄弱之处时要“拆”的近一些。
图三的白棋应该拆在哪里?A、B、C中的哪一点最好。仔细分析,就会判断出A位的拆二是最佳选择,因为假如在B位拆三,黑方以后在C位打入,白棋苦战。
图四:白方在1位拆后,被黑2打入,以后行棋至黑10,白方没有牢固的根据地,将来难免受到攻击。而在下边的黑棋(黑2打入以下的数子)不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能够连接起来。假如白在图三C位拆一,就有过窄之嫌。
“开拆”与“逼迫”经常是相提并论的,所谓“逼”就是紧逼对方之棋的“拆”。一般来说,被“逼”之后的棋往往会产生相应的“打入点”或一些严厉的后续手段。
图五:黑1的“拆”可称为“逼”,这一手之后便产生了白方A位的“打入点”,所以,白方被黑1“逼”后,一般要在B位或其他位置补棋。假如黑1之后,白方脱先它投,黑便立刻在A位打入,打入以后的变化较多,这里不再一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