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赵佶书法在创造性上超过了北宋时代的多数书家,对传统技法的体悟与把握有独到之处。他在继承二王与颜柳的书艺特长时,舍弃了厚重古朴的一面,代之而尝试了一种轻松洒脱飘逸的学士风格,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一种化意,当然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他的这个成就,一举超越了宋代许多知名的书法名家,如苏舜钦、薛绍彭、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具有了书法大家之宽厚素养。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作品
其二,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自成一家,其艺术成就与苏黄米蔡各有千秋,尤其与苏东坡的浓郁豪俊的书风形成鲜明对照,堪称宋代书法的一枝奇葩。其笔法刚劲清瘦,结构疏朗俊逸,形如屈铁断金,匠心独具,是最具宋风宋韵的艺术精品。
瘦金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读之也更雅致。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较有名的是《楷书千字文》、《秋芳诗》等,《楷书千字文》是赵佶23岁写给大奸臣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显大家风采。
其三,宋徽宗虽疏怠于政治,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却是文化大家,艺术造诣颇高。他在位期间曾设立书、画、琴、棋院,并自封院长,他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画,整理编辑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册》,保存和继承了古代文化遗产。他首次将书画艺术从手工作坊中分离出来,为宋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四,瘦金体书法进入钱币领域,也是赵佶对宋代金石艺术的一大贡献。“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结体瘦长,运笔挺峻,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挺脱有力,字体搭配和谐自然,浑然天成。徽宗将其书体用作钱文,使钱币斐然生色,底蕴敦厚,格调迥异。近代泉币鉴赏家张可中先生给“瘦金体”钱币以极高的评价,称徽宗之书“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采斑斓。若宣和、政和、大观、崇宁、圣宋、重和等,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收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
由此观之,赵佶作为北宋书法五大家名至实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