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过年期间张贴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因时节而名年画。有人认为年画一年一换,贴上后要看一年,所以叫做年画。年画贴在门上的,也称门画,这是年画特有的一种形式,民间称其为“门神”,门画长期以来是年画的主要形态。山西年画以平阳木版年画最为著名,源于宋代,木版画采用雕版水印工艺技术,先将图画线条绘于平整的木板上,然后雕刻留出所需线条,刷上颜色铺上纸张施以压力将画面附印于纸面即成。有单色也有多色分版印制的,也有印出线条后手工着色的。古代人们习惯把中堂、条屏、桌围、窗画等都归入年画一类;近代年画发展很快,如石印年画、月份牌年画等;现代的年画更是无孔不入,年历、台历以及许多印刷装饰品上都有着传统年画的影子。
门画与春联
古代民间曾流行“挂桃符”风俗,元旦之期,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音徒)”、“郁垒(音绿)”二神名字,悬于门首以镇邪护宅,这便是古代较早出现的门神。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说郛》卷十收录的后蜀马鉴《续事始》中“桃板”一目写道:“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茶郁垒之字。”“符”这个字,自中国原始道教产生后就成为民间信仰中的常用字了,俗以为符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五代时(公元907年至979年),后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春联由此而生,后来,桃符便成为春联的别名。古人关于门户的观念十分浓烈,把它看作是主人在社会和族群中地位身份的象征,新年时节以春联门画装扮门庭,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追求兴旺的普遍心理。时至今日,人们都能在贴门画、贴春联的过程中感受吉庆的欣悦与安全的抚慰。
年画简史
中国年画历史悠久,汉代已有门上画勇士像、贴门画的风俗。当时,民间流行“神荼”、“郁垒”的人物神话故事,传说他俩能用“苇索”捉鬼,并将鬼用“桃矢”射死后喂虎。这个故事来源于《山海经》,这两位神话人物是民间百姓长期津津乐道的话题,古人为了“御凶”和“辟邪”,就把神荼、郁垒像和老虎画在门上。唐代门画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神荼、郁垒的形象由秦琼、敬德替代。传说唐太宗患病睡不踏实,由秦琼(字叔宝)、尉迟恭(字敬德)二人把守宫门后才睡得稳。唐太宗不忍二人日夜监护之苦,遂教人画二人肖像贴于门上代之。民间竞相仿效,于是秦琼和敬德也就成为“门神”了。唐代有一位著名画工叫做吴道子的,他根据民间故事画的“钟馗捉鬼”图很受百姓欢迎,人们把它作为年画贴于门首以辟邪。宋代之前的年画以手工绘制为主,宋代纸业与雕刻水印业兴起,木版年画应运而生。河南朱仙镇、山西晋南木版年画率先发展,时称“纸画”,和手绘年画一起共享市场。《东京梦华录》说:“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明代,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陕西木版年画兴起,时人称年画为“画贴”。清代中叶后,民间年画极为盛行,年画题材更为广泛,除了彰显镇宅辟邪的内容之外,还出现了戏曲故事、文武财神以及鸡猫动物等形象。据考证,“年画”的名称至清道光年间才正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