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年画漫说:最初的门神“神荼 郁垒”(2)
2010-03-03 10:30
山西木版印制的年画至少可以追溯至宋代,宋代山西绛州(今绛县一带)有位名叫杨威的画工,他的木版画《村田乐》曾闻名京城汴梁。金朝灭北宋后,把汴
山西木版印制的年画至少可以追溯至宋代,宋代山西绛州(今绛县一带)有位名叫杨威的画工,他的木版画《村田乐》曾闻名京城汴梁。金朝灭北宋后,把汴梁的画工迁到平阳(今属临汾),使山西晋南成为继汴京之后北方重要的年画制作中心。明清时,山西晋南木版年画发展至鼎盛,它以传说历史人物与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内容,形成了粗犷豪放与凝炼流畅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年画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年画产地
中国年画产地广阔,宋代以后都市经济繁荣发达,促进了年画这一精神产品的兴盛,各地年画生产代有千秋,各领风骚。明清时,年画产地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格局,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四川绵竹、安徽阜阳、福建泉州、广东佛山、湖南辰州等地先后成为著名年画产区。
山西晋南年画产地,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历史色彩,跻身于我国古代年画最著名产地之列。自宋代始,山西绛州、临汾以及西南的平水、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木版年画的刻印已成区域性规模,共同构成了著名的山西晋南年画产区。在山西其他地方,如吕梁柳林、晋中、忻州、大同等地均有民间水印木版年画的踪迹。1909年在甘肃黑城镇古塔内发现的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和《义勇武安王位》两幅木板年画,画面上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字样,其雕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丰满华丽,反映了山西木版年画极为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1979年,山西永济县万固寺又发现了明万历十年(1582)木刻版画原版,由当时僧人从平阳府蒲州栖岩寺移来,长期珍藏于此,该版发现后,被命名为《明代功德版刻版》而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史册。
年画的制作
中国年画的制作大致经历了手工绘制、木版雕印、石印以及现代印刷几个阶段。
手工绘制即以画笔颜料直接在木料、布料、麻纸等材料上绘制;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则包括画稿、刻版、印刷三个顺序,依次为选料、制版、画稿、雕刻、调色、套版印刷等环节,因颜料多属水性,民间也习惯称其为水印年画。印版讲究选用木质细密的材料,枣木太硬,雕刻费力费时;松木则太软,不便表现细腻的形态;唯有梨木细密而有韧性,最宜于雕刻印版。所以,山西木版年画的画工多选梨木为印版材料。画工根据所需画面尺寸(小者几寸,大者几尺)选用梨木板,将印面刨平,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白描手法,双勾线将画样拓在版面上。雕刻印版时,讲究“刀味”与“木味”相吻合,刀法的刚柔与线条的质感相统一。平阳木版年画多以阳刻为主,也有的作品局部阴刻以烘托气氛。染色技法主要有分版套印和手绘晕染两种,颜料从矿物、植物中提取,配以一定比例的胶和矾,以保持色彩的透明度。这些绘制艺术与技艺,始终贯穿着传统中国民间美术和民间雕刻工艺的精髓。
年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