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雅者——阮(2)
2011-01-20 13:54
汉武帝当年特令工匠创制这种形状似满月的乐器后,根据它的形状,人们常用揽月入怀来形容它的弹奏。魏晋学者傅玄曾在《琵琶赋序》中写道:观其器,
汉武帝当年特令工匠创制这种形状似满月的乐器后,根据它的形状,人们常用“揽月入怀”来形容它的弹奏。魏晋学者傅玄曾在《琵琶赋·序》中写道:“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证明阮在创制之初,就具备“四弦”(代表四季)和“十二柱”(代表当时的音律),这在中外乐器史上是非同寻常的。而阮的外形“中虚外实”、“盘圆柄直”,则代表了“天地之象”和“阴阳之叙”。
魏晋时期,阮无论从乐器到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名家辈出,成就显赫。而唐代的阮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在《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阮咸在盛唐时期还流传至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0.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幅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只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是始于宋代。公元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不过,林吉良解释说,五弦阮其实并不适用,至今在演奏中普遍应用的仍是四弦阮这种经典制式。
阮之音色
古调何人识非琴不是筝
正因为具备了“盘圆柄直”的形制特征,和较为成熟的“四弦”与“十二柱”(唐代发展到十三、十四柱),且以平均律有缺位排列(即非完整地每间隔半音设一柱排列),从而使得阮的音质圆润清雅,音域宽广有层,音高准确和谐,有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可供左右手尽情施展各种演奏技巧。阮既善于与其他乐器合奏,又颇具独奏特色,深受历代贤士乐人喜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一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珮玉琤琤。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阮的声音既似琴似筝似琵琶,界于而又脱于琴、筝、琵琶之间,具有“掩抑凄清”、“无艳气”、充满深沉含蓄,文雅清秀之气的独特风格。对于这种“非琴不是筝”的特别声韵,林吉良深有体会,“在古代,阮的弹奏技法一定是融合了其他乐器的技法,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我曾经尝试用古琴的技法弹阮,果然就会发出古琴的声音,用古筝的技法弹,就有古筝的声音,十分奇妙。”
阮之流传
盛行于唐宋复兴于当代
纵观阮的历史,可以说是源于秦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复兴于当代。在唐宋时期,阮艺术臻于鼎盛之巅峰。当时,音乐歌舞得到空前发展,阮不但是帝王将相最喜欢把玩欣赏的皇家乐器,也是名人贤士的手中爱物,更成为了市井娱乐的普遍乐器。但在近代,阮却渐受冷落,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为了伴奏乐器,既没有留下经典作品,也没有留下什么资料。
与古琴流传下几千张琴谱不同的是,阮的古代琴谱大都失传。“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阮才重新有琴谱,70年代开始才有独奏曲。到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才首次开设了阮专业。”林吉良介绍说,近二十年来经过众多音乐家的努力,阮宽广的音域、圆润醇厚的音色和古典韵味逐渐为世人认识和喜爱,渐渐地从伴奏乐器跃为独奏乐器,并改制出大阮、中阮、小阮、低阮、高音阮等,随着阮族乐团这种群体艺术形式的产生,阮又获得了重生,如今群阮合奏的音乐会亦不少见。
值得一提的是,由作曲家宁勇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丝路驼铃》,以唐代张籍《凉州词》中诗句为依据,吸取新疆地区民间音乐素材而创作,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西北大漠的浩瀚苍茫和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驼队的壮丽情景。2001年,这部作品因为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使用其作为背景音乐而再度声名大噪。影片中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和张震饰演的罗小虎在沙漠中打斗争夺梳子的场面,就用了这段长达两分多钟的音乐作为背景,从而让全世界观众聆听到了独具特色的中华阮乐。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