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土琵琶"拨响古老弦歌

2011-08-10 10: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严冰 陈雯婷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夕阳西下,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里,一位老者手抱“土琵琶”,投入地演绎着这段在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夕阳西下,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里,一位老者手抱“土琵琶”,投入地演绎着这段在人们记忆里留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旋律,听众们忘我地陶醉在优美的“土琵琶”声中,缕缕琴音让人回忆起电影《铁道游击队》中,一群铁血男儿斗志昂扬地在微山湖边唱着这首歌的动人场景。

  “土琵琶”又叫柳琴,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的主奏乐器。它的外形与琵琶相似,但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构造又很简单,因此中国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土琵琶”。

  一把“土琵琶”,一台柳琴戏

  柳琴原流行于鲁、皖、苏一带,后由于它在地方小调“拉魂腔”中的广泛运用,使“拉魂腔”于1953年被更名为“柳琴戏”。舞台上柳琴戏演员粗犷豪放、宏大明亮的演唱,在清脆、质朴的“土琵琶”声中,显得格外有魅力。

  枣庄市的民间艺人姜兴明,与柳琴戏近50年的“交情”就开始于他幼年时对于柳琴的学习。他说:“一把‘土琵琶’,一个小马扎(一种便于携带的可折叠的板凳),几声吆喝声,一台柳琴戏就热闹上演了。”在他看来,柳琴戏之所以能在当地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它的演出形式极其简单,尤其柳琴音色质朴、干净,极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因此柳琴的使用在柳琴戏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柳琴戏”最早的说唱时期,它是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时吟唱的一种民间腔调,当时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国家一级编剧、枣庄戏曲研究专家张晶介绍,道光年间,“拉魂腔”艺人王清制成了第一把柳琴,后来,民间艺人们将柳叶琴作为主弦伴奏加入“拉魂腔”,随后还辅之以笛子、二胡等乐器,使丝竹锣鼓浑然一体,强化了艺术效果,促使“柳琴戏”成为了一种固定、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

  而今,“柳琴戏”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也对其非常重视,像枣庄市人民政府举办首届“中国(枣庄)柳琴戏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为枣庄柳琴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指明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向。

  两弦到四弦的流变

  在柳琴戏早期的表演中,柳琴只有两根弦,虽简单易于操作,但由于它只有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音柱,音域很窄,仅能弹奏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使得柳琴的综合表现力大打折扣。

  时为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琵琶独奏演员的王惠然偶然在一次观看柳琴戏的过程中认识了柳琴,了解到柳琴先天不足的同时,也发现其声大势壮、音色粗犷、风格别致等先天优势,王惠然认为,柳琴有着很大的改革、发展潜力。

  于是,他在保持柳琴原有的传统和特色基础上,对民间柳琴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无数次试验,王惠然成功研制出三弦24音柱的高音柳琴,扩大了传统柳琴的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后来他又制成了四弦29音柱的高音柳琴,且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钢丝代替了丝弦,更是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其综合表现力。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