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柳琴出现在柳琴戏中,很好地融入了个性高音,更加突出了戏曲音乐热烈奔放的风格;此外,它还登上独奏、协奏舞台,广泛用于合奏、重奏、歌剧、影视等各类中、西电声乐队,其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大大提升。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丽华表示,柳琴在保持自身风格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创新,“土琵琶”民间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海内外多“土琵琶”迷
在近日举行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展演”中,柳琴戏让观众过足了戏瘾。徐州市中山堂内,江苏省柳琴剧团倾力打造的传统经典剧目《姐妹易嫁》还没开始,能容纳近千人的剧场就已经爆满。观众们纷纷表示,想来听听多年没听过的“土琵琶”的声音,想来看看原汁原味的柳琴戏。
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柳琴戏已成为6000万群众共同钟爱的地方艺术,特别在农村,男女老幼几乎人人能哼会唱。近些年,各地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匡衡进京》、《大燕和小燕》、《墨子》等,艺术性极高,均受到广大柳琴戏迷的热烈追捧。
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学习柳琴也十分风靡。台北国立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乐团都对柳琴情有独钟,多次邀请国内柳琴演奏家举办音乐会。王惠然介绍:“台湾每年都有少儿、青年的柳琴大赛,场面热烈。目前,新加坡、台湾、香港学弹柳琴的人口比例甚至超过我国大陆。”
“土琵琶”是富有中国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结晶,是一种贴近民众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有专家认为,要充分利用“土琵琶”文化的“亲民”优势,引导与培育更多的柳琴受众,让民众喜爱听“土琵琶”,喜爱看柳琴戏,从而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