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民国年间棋人生态

2011-06-07 10:20
来源:中国象棋网 作者:炳衍
中国文人热衷的琴棋书画,其中的“棋”指的却是围棋,而中国象棋更多被认为是市井游戏,从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行。

这是拍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佛寺。当时,许多棋人与棋客在这里对弈。1931年底,广东省象棋比赛的决赛在此举行
 
中国文人热衷的琴棋书画,其中的“棋”指的却是围棋,而中国象棋更多被认为是市井游戏,从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行。
 
到了民国,社会由传统向近现代嬗变,全国各地象棋活动空前活跃。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还是中国人最重要娱乐之一,其吸引力比肩今天的足球和NBA。
 
1934年,广州出现了一家《环球报》,初期发行只有二三千份,后来,办起一个“象棋”专栏,几个月后,发行量升至七千多份。另一家《越华报》见状,便邀请棋王黄松轩、卢辉等人办起“弈艺”专栏,报纸发行量立马从二万份跃升至三万份,象棋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没有博彩下不出好棋
 
广东一直是中国象棋史上藏龙卧虎之地,广州更有“象棋之城”的美誉。民国年间,是广州棋坛全盛时期,群众基础相当雄厚。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棋坛,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涌现出“广东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粤东三凤”曾展鸿、钟珍、黄松轩(黄是一身二任)。他们在全国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影响力毫不逊于解放后的杨官璘等人。
 
广州棋坛的职业棋手,除了“广东四大天王”和“粤东三凤”外,二三流的棋手不下三四十人。他们多有诨名,如“五虎将”、“十八罗汉”和“十三太保”,还有“哼哈二将”、“五鼠”等。
 
他们出身成分相当复杂。初时,只是象棋爱好者聚在一起角逐棋枰,浸润久了,一些人便沉迷其间,加上遭到失业或家道中落等因素的影响,遂成为以棋营生的棋人。
 
例如,陈镜堂原是税务机关职员,潘权是哗连洋行职员,潘炮是红十字会杂工,吴兆平是五金工人,后来他们都成为职业棋人。
 
一些家境原不错的象棋爱好者,亦有成为职业棋人的,像何岐利刀剪铺老板何鲁荫,承办山铺票的赌商苏星渠之子苏天雄(绰号棋孟尝),赌商黄志,文化鞋铺店老板刘寿彭,陈嘉庚胶鞋的批发商陈森,店铺老板保玉书(绰号棋王保)等。
 
比较闻名的职业棋人还有赵坤(金牙坤)、黄汉(和尚全)、陈陶(滋阴陶)、陈星誉(吹箫陈)、苏钧林(新棚仔)等。
 
成为职业棋人后,日常生活之资,都取自弈棋博彩所得,所以,如果不是博彩的棋局,他们就认为下不出好棋。
 
当时,凡是有棋迷聚弈的地方,便有象棋艺人来摆棋档。但是,以棋谋生极之不易,许多人过得潦倒落魄,包括一些出名的棋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