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春:比德于琴(2)
2011-07-05 11:07
1958 年,他被送到一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那一年他 23 岁。 繁重的劳动使他身心俱疲,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心爱的古琴,并斗胆向管教人员提出劳动之余
1958年,他被送到一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那一年他23岁。
繁重的劳动使他身心俱疲,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心爱的古琴,并斗胆向管教人员提出劳动之余能否让他弹一下琴?令刘正春没有想到的是,管教人员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有古琴作伴,3年的劳教生涯让他觉得并不那么难捱。除了古琴,爱情的力量也是支撑刘正春度过苦难的重要因素。在刘正春到农场的第一个月里,一位年轻姑娘就去探望了他,并鼓励他要好好活着。刘正春结束劳教生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这位姑娘结婚。如今夫妻二人相互提携,已走过了近50个春秋。
1964年,刘正春回城后进入南京电机厂做了一名学徒工,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不多久“文革”开始了,古琴又被打上“封资修”的烙印。但在那个非常年代里,南京的一条陋巷里还时常会传出优雅的琴声,那是刘正春内心世界的絮语。1979年11月21日这一天,让刘正春终身难忘,这是他历史问题得以平反的日子。
感念师恩,热心公益
在刘正春的居室里挂着一块名为“二琴堂”的匾额,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刘正春收藏有两张古琴,二是指他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的生活。两张古琴记录着刘正春与恩师的情义。刘正春面前所弹的古琴,是王生香送给他的一张宋琴,名曰“古调”。刘正春说,好的古琴一般是“天桐地梓”,即琴的面板用桐木制成,而底板则用梓木制成。这样的琴往往音色浑厚纯正,共鸣好,传音久远。另一张琴是他的启蒙老师周空明留给他的明琴,名曰“怀古”。这两张琴可谓价值连城,不少人打过这两张琴的主意,但刘正春从未想过要出让它们。他说,当年几位恩师教授他琴艺,从未收过一分钱,哪位弟子弹得好,老师都会把心爱的琴送给他们以示奖励,自己怎能见财忘义?特别是王生香,当年收藏有若干好琴,1966年他将自己“十二琴草堂”的大部分古琴捐献给了国家,仅捐给南京市文管会的就有大唐雷霄制唐龙吟琴等6张。
除了周空明、王生香,刘正春还师从夏一峰、刘少椿、赵云青、程午嘉等前辈,这几位前辈分属于川派、诸城派、广陵派等各大琴派。有幸跟随诸前辈左右,刘正春不仅学到了各派的艺术精髓,而且前辈们不慕名利、淡泊清心的品德也深深影响着刘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