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花瓷 明朝成化(2)
2010-05-14 11:00
明代彩瓷的巅峰之作 成化后期,成化帝在宣德五彩有说是斗彩 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一种空前绝后,达到彩瓷艺术巅峰的瓷品成化斗彩。所谓斗彩,
明代彩瓷的巅峰之作
成化后期,成化帝在宣德五彩有说是斗彩 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一种空前绝后,达到彩瓷艺术巅峰的瓷品——成化斗彩。所谓斗彩,其“斗”者,亦与“凑”意同。宋晏殊《渔家傲词》就有“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一词。而瓷器上的“斗彩”,又称之为“逗彩”,是指一种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即用釉下青花勾勒出青花轮廓,釉上用彩填色,分两次入窑烧造而成,从而达到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宣德一朝已初烧成了五彩或斗彩的话传世仅数件而己 ,那么,成化斗彩是在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达到了斗彩的极致。与宣德年初创的五彩或斗彩 相比,在诸多方面有大的改进。宣德斗彩用没骨法彩绘花纹,其青花用料多浓蓝发黑,且散而不收,几乎看不到青花轮廓,釉上的红绿诸彩与青花含混不清,其视觉效果粗而艳,不够协调,而成化斗彩之花纹采用淡雅青花双线勾绘,其纹饰线条有如游丝,凡釉上诸色均在青花线条之内,釉上诸色均被釉下游丝所围绕,故青花与釉上彩色较为统一,视觉效果静而雅;宣德斗彩釉上诸色堆填浓厚,大绿与红色偏沉浓,且用料极大,而成化斗彩之釉上色彩以苦绿、草绿、水绿色为主,廓填薄而均匀,故宣彩色凝重浓浊,成斗色淡而透明;此外,宣斗釉上彩仅有红、绿、紫、黄诸色,但绿色仅有大绿一种,紫色也仅重紫一色,色阶显单一,而成斗诸色甚多,设色极为丰富,大多透明鲜亮,一件器物上多有三到四种色阶,有的多达六种之多,同一种彩又有深浅浓淡的变化。根据孙瀛洲先生总结,其色阶主要有:“鲜红,色艳如血,厚薄匀均:油红,色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润微红,水绿、山子绿、叶子绿等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蜡黄,色稍透明,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美黄,色浓光弱。”其中,“姹紫”是成化斗彩釉色的独特品种,而孔雀蕴在成斗传世器中至今未见使用。成化斗彩在色彩上运用十分灵动自如,设色精当,配料协调,素雅与明艳兼而有之,充分表明成化后期制瓷选料配备之熟练,以及高超的制瓷工艺,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成化年款与成化帝其谜
考察成化瓷器,不能不涉及成化年款的种种难以破解之谜。终明各朝御瓷款,无论明初之浓丽俊朗之体,或晚明至清代馆阁之体,一般都中规中矩,珠圆玉润,且每朝写款书法多种,体例常变,独有成化之款“成化年制”终一朝一人书写,字体显得十分幼稚且稍嫌笨拙,这一现象,成为古瓷一大谜团。故后人可仿历朝历代之款,而成化之款无人能学。这亦为古瓷研究鉴定成瓷尤后期高级瓷的极为重要之参考。孙瀛洲先生经对成化御瓷之款细致观察,总结归纳成化年款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尖腰。”成化瓷这种极为特殊罕见的年款,以及为什么成化官窑十七年以后造型、装饰会发生突变,成化后期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斗彩器皿何以如此娇小别致,曾不断困惑着一代又一代古瓷研究者。有人认为,成化后期青花、斗彩小巧幽雅,具有一种“女性”之美,也许是成化帝专为宫中宠妃所制之雅玩。又有人大胆推测成化帝身边曾有一位很受宠的妃子万氏,可能是这位万氏对瓷器之偏爱而专门设计。史料记载,成化帝与万妃确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深究起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万妃只是前朝遗妃,其年龄比成化帝要大得多,成帝对万妃之宠,只不过是对父皇的一种眷恋亲情之移,并非男女之情,且据史料载万妃并非那种娇柔玉叶之躯、琴棋书画才女,而是一位体健肌肉发达、喜好戎装舞刀弄枪的女性,以其性格成化皇帝不可能如此倾心去花巨资专门烧制这些极具艺术性、观赏性极品瓷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成化帝本人是一位知识涵博、性格独特、具有相当深厚艺术修养的帝王,自小对瓷器亦喜爱有加,非常执著,曾多次亲督景德镇御厂制瓷。从这一角度讲,以成帝独特的艺术修养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一反前朝、明初雄浑俊朗的大件瓷器艺术之风,转而追求一种清静淡雅、小巧别致的艺术风格,是符合成化帝性格特征的,因此,至少创烧、设计这种瓷器,成化帝是很有可能直接乃至全过程参与的,至于成化年款,这种终一朝体例始终如一、稚嫩略显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像历朝年款出自书法名家之手,更非一般御窑工匠敢于书写,那么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笔的会是谁呢﹖只有成化帝本人才有这个资格。据对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成化断层遗存物考证,“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变,故刘新园先生推论此款 “极可能出自少年成化帝之手”是可信的,这一推论,也印证了成化帝对成化瓷的研制、设计、烧造自始至终都亲自干预,终于在成化十七年以后形成了这一中国古瓷空前绝后的艺术“神品”。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