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三彩”是指唐代四川邛崃窑烧制的一种高温釉下彩绘瓷器。邛崃窑,又名邛窑,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邛崃县境内。创烧于南朝,兴盛于隋唐,五代续烧,北宋以后渐趋衰落,是四川地区较为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代是极盛时期,以什坊堂窑遗址规模最大,最为典型。器物种类以生活日用器具为主,无所不包,有壶、罐、碗、杯、盘、钵、盖、盏等,陈设器中有瓶、砚、笔洗等文房用具,还有小雕塑、省油灯等,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唐代“邛三彩”的胎体较厚,胎内细沙分布均匀,胎泥淘洗很是纯净,故而胎骨坚硬。胎色主要有灰白、灰中带黄或带微红色、红色泛紫,以灰白色胎体最薄。由于胎色偏深,故在彩绘前必先上一层米黄色或近似白色的灰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层较厚,多有细碎冰裂纹开片,或为“百圾碎”、或为“鱼子纹”。釉色以淡米黄、豆绿、青灰为主。釉面没有光泽,施釉不到底,为四川地区特色。
“邛三彩”是用毛笔蘸上含有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的矿物质颜料,在上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绘画所需纹样后,罩以高温铅质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面平整,呈现出黑、蓝、黄、褐、绿等色彩。由于其装饰艺术效果极佳,又颇具特色,习惯上把釉下呈现黄、褐、绿三种色彩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器称为“邛三彩”,是唐代四川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三彩”的装饰突出褐绿彩点和褐绿彩斑,纹样题材不多,装饰也很简单,但都十分雅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黑褐彩描绘线纹、圈纹、联珠纹等,经过不同的组合,相互交错绘成不同的图案。另一类是以中国画中“没骨画”的晕染技法来表现简单的枝叶花草、云气水波纹等,似枝叶花草非枝叶花草,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形象生动、简练古雅、耐人寻味。
四川省博物馆藏的“邛三彩提梁壶”(见图),造型古朴,图案流畅,色彩鲜艳,虽是日常生活用器皿,却也朴实无华,完美精致,具有典型的四川地方特色。“邛三彩花卉纹”与唐代中原地区巩县窑“蓝彩三足”的造型是一样的,仅装饰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高温釉下彩绘装饰艺术,是我国后世釉下彩绘瓷器的先导。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