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
源于花鼓戏。清朝年间,花鼓戏经湖南省岳阳艺人传艺到鄂南一带,融合崇阳本地花腔小调和山歌民乐而独成一体。因主要乐器是一种杆短筒长、形似二胡的弦琴,演奏者手提弦琴把琴筒抵在腰间,故称“提琴”,“提琴戏”由此得名。
此外还有湖北高腔,梁山调。
二.曲种
湖北的曲种有湖北评书;流行于荆州、孝感、黄冈等地的湖北渔鼓;起源于天门,流传于江汉平原各市县的三棒鼓,以及在荆沙、宜昌一带流传的汉滩小曲,郧县曲子等。
湖北渔鼓
发源于天门、沔阳(今仙桃市)。是以布带缚鼓斜背于历右肩,夹在左腋下击鼓而唱。一面碗口粗的木制小鼓,长约两尺,两头各蒙上上一块熟牛皮。因历史上这里水灾频仍,洪水来后,老百姓便抱起三尺渔鼓,到外地去讨饭糊口,后渐渐演变成一种曲艺形式。
棒鼓
是以抛三根棒和敲锣打鼓得名,是一项以打击乐器、口头文学、表演技艺合为一体的文体活动形式。打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师傅击鼓唱词,一人打锣,一人耍花棒、花刀。由一人表演,将鼓架摆在前面鼓架上,将锣挂在鼓架下面,用细绳系着锣棒套在脚板上,表演时,口唱词、手打鼓、脚踩锣,锣鼓节拍是按抛花棒、花刀速度的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