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根在哪儿,就是徽剧。”“没有徽剧,也就没有京剧,徽剧是京剧的根。”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在9月12日举行的京剧寻根之旅新闻发布会上对京剧的“根”作了阐述。
徽剧具有悠久历史。明嘉靖、万历年间,皖南的徽州、池州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亦称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其中,徽州腔、青阳腔并被誉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盛极一时。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在徽商经济的支持下进入全盛时期。经过“徽、秦合流”和“徽、汉合流”,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逐步形成了京剧。戏剧界普遍认为,徽剧是京剧之母,徽州是京剧的故乡。
刘长瑜是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1964年,刘长瑜参演京剧现代戏《红灯记》,饰李铁梅,1971年,《红灯记》被搬上银幕,刘长瑜扮演的李铁梅手举红灯的大幅宣传画,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京剧二百年来的首次寻根活动,刘老师深有感慨:“要寻根,就得先要知道根。从小就听老师们说,京剧是怎么来的?京剧的根在哪儿?就是徽剧。”她表示,京剧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首创的一个非常好、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一直以来都被世界所公认,令人遗憾的是,对传统艺术,国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朋友并不很了解,甚至对其比较冷漠。年轻的一代中,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的大有人在。对于此次黄山市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等部门共同联合举办的“京剧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刘老师深感欣慰,连称“举办此类活动太好了”。她认为,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特色,京剧是我国国粹,其特色被全世界所公认,举办此类活动实际上就是加强了我们的民族教育,加强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祖籍安徽太湖、祖辈曾随“四大徽班”进京的京剧著名演员叶少兰在说起京剧与徽州时自是别有一番感情:“有京剧以来就有我祖上人参加,我们几代都从事这个活动,没有徽剧就没有京剧,徽剧是京剧的根。”徽剧的发展、京剧的形成都离不开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作为现今的黄山市,叶老师表示,黄山市虽然地方小,但有大的历史,大的文化,在继承与发扬国家传统文化中,黄山市理所当然应该去发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发展徽剧、发展京剧,发扬祖国民族的大文化。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