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川北灯戏──巴蜀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2009-04-27 14: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scyyzx
川北灯戏是四川演艺民间的歌舞小戏,也叫农民戏,在川北流传甚广。

川北灯戏是四川演艺民间的歌舞小戏,也叫农民戏,在川北流传甚广,中心地带是阆中、苍溪、南部、盐亭、剑阁、昭化、江油、西充、南充、仪陇、巴中、广安等地。灯戏除多在春节、中秋、春种、秋收等传统节日演出外,也在民俗祭神,如春社、秋社、清明、建庙迎神、神福生日、请神传坛……,以及个人红白喜事,如结婚、出嫁、祝寿、丧葬道场演出。

灯戏早在乾隆时就流行于昭化、苍溪、阆中、南充等地。乾隆《苍溪县志》明确记载:“上元,放花灯、演灯戏。”这是见到的最早的把灯和戏二字连在一起的文字记载。上元,指时间在正月十五;放花灯,指各种灯彩。因为有了“放花灯”的记载,所以“演灯戏”一定是演出的戏曲,说明这时灯戏在这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顺庆府(今南充)志载:博古木刻版以川北嘉陵公子竹枝词《看灯戏》:“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既是灯戏演出盛况的描述,又是对灯戏艺术魅力的称赞。人们说“无灯不成戏”,灯戏因此而得名。这种明间小调因流行于四川北部山乡,所以称之为“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是一个独立的剧种,不同于川剧五种声腔中的灯调。

灯戏有多种名称。农村在喜庆吉日,民间灯戏艺人演艺以示庆贺,称“喜乐神”。灯戏的唱腔多为灯调,如“七里灯”、“豆叶黄”、“对花”、“猜灯”等,演唱时用胖筒筒伴奏,声腔浑厚圆润,曲调轻快,悦耳动听,称为“欢喜调”。山乡村寨的农民利用隆冬腊月农闲时,生起火堆,一面看戏一面傍火而坐,通宵观戏,又称为“大铺盖”。

灯戏分为地灯与天灯两大类。地灯是在堂屋、街沿等室内演出的;天灯是在广场、院坝等室外演出的。地灯以歌舞为主,有的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天灯是以演有故事情节的戏为主,它分为正灯与浪浪灯两种。正灯,是演正戏和苦戏的,浪浪灯是演笑戏和闹戏的。人们所说的花灯则是以演歌舞为主的。

川北灯戏剧目数量不少,分为“有目有本”“有目无本”两类约有400个左右。灯戏的剧本一般是口耳相传,被称为“腹本”。解放前一般文人对灯戏是有偏见的,不愿意参加创作,真正的案头创作是解放以后的事情,灯戏剧本是解放后才整理出书的。

灯戏演员的服装是象征性的,很少华美的穿戴,化装很简单。乐器也很少,胖筒筒、盆鼓、老大锣三件是必备的。剧目中角色绝大部分是以小花脸和摇旦为主

灯戏的动作活泼滑稽,尤其是唱词特别通俗诙谐。举例如下:

《算命》中,假瞎子算命先生一上场,就自拉自唱到:

一算河里有鱼虾,

二算田里有泥巴,

三算哑子不说话,

四算瞎子要人拉,

……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