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城隍》中一段对唱:
柳宏:(唱)幺娃子就是我的名,
大嫂整得我好伤心。
屋团转的树木她坎尽,
房上的瓦片她抽一层。
家什农具她抢干净,
还把我的腿杆打了一个坑。
田地里庄稼她要整,
家里打烂了几扇门。
包公:(唱)……
马有笼头猪有圈,
处处都听婆娘言,
你脑壳不[火巴]耳朵[火巴],
就晓得跟到她勾子打转转。
今天打你二十板,
看你二天治家严不严。
《亲家母上轿》中,梅嫂手提棒头灯笼引牛高、马大抬一花轿上,后面跟一吹唢呐的新郎欢哥。
牛 高:要倒拐,
马 大:慢慢摆!
梅 嫂:走呵!
众 人:(唱)往前走,要倒拐,
花花轿儿出山来
牛、马:(唱)棒头灯笼把路带,
梅 嫂:(唱)露水打湿我的绣花鞋。
人家当新郎多舒派,
欢 哥:(唱)我当新郎还吹曲牌!
牛、马:(唱)冬水田里点麦子,
你说怪哉不怪哉?
欢 哥:(唱)硬是恼火唷!(接唱)
丈母娘,弯酸婆,
心口子厚来眼皮子薄,
梅 嫂:(唱)麻雀从她面前过,
牛、马:(唱)也要把毛扯一撮。
欢 哥:(唱)谨防今天里扯火,
蚂蝗缠到鸳鸯足。
梅 嫂:(唱)蚂蝗再凶怕盐裹,
虾子精灵怕油锅。
牛 高:要下坡,
马 大:慢慢梭。
梅 嫂:快走呵!
这类的唱词还很多,引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其题材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凡人小事居多。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保护下,川北灯戏焕发了艺术青春,从江湖走向了大雅致之堂:
1960年3月成立了南充地区灯戏团。
1983年,南充地区组织业余灯戏调演,发掘了一批优秀灯戏剧目和灯戏演员。
1984年,组织了6个灯戏到蓉城舞台初露头角,以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大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嘉陵江畔璀璨的奇葩。
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川北灯戏》一书,在全国发行,是研究川北灯戏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1987年应中国现代戏第六届年会邀请再度进蓉城演出,轰动了全国戏剧界。
1988年赴京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演出,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此后又先后赴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演出……
一批批优秀的剧目被挖掘了出来,一批新剧目排演出来了,川北灯戏真正成为了巴蜀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正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