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中国南戏的发祥地,中国戏剧从这里诞生,走向全国。
早期的温州南戏,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元叶子奇《草木子》:“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明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上资料足以证明《王魁》与《赵贞女蔡二郎》二剧确是早期温州南戏。
关于《赵贞女蔡二郎》的剧情已无法全面勾稽,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编》中把它列为第一个。在剧名下有一行注释:“即旧传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毙”。一些元剧的曲文中(如《铁拐李》)也曾提到“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台”之类;京剧《小上坟》中还有这样的唱词:“也有那贤惠的赵五娘被马踏,到头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一般认为,《赵贞女蔡二郎》的主要情节,除了结尾外,基本情节都可从高则诚的《琵琶记》中找到。
桂英活捉王魁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宋夏噩有《王魁传》,略谓:王魁应试落第,在山东莱州结识妓女敫桂英,桂英对王魁十分倾慕,语王魁云:“君但为学,四时所须妾为办之”。一年后,桂英为王魁筹措盘缠,送其上京应试,临分手前,二人来到海神庙,王魁对海神立下盟誓:“吾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不久榜发,王魁得中状元,另娶崔氏为妻。桂英得知王魁应试及第并授徐州佥判,便托人持书去见王魁。王魁竟将书信掷于地上,拂袖而去。桂英知王魁负心,语人云:“魁如此负心,我当以死报其怨”,拔刀自刎而死。后王魁在南都试院,入夜见一女子隐现于烛光中,王魁细观之,竟是桂英,桂英怒斥王魁:“君轻恩负义,负誓渝盟,使我至此!”王魁骇极,跪地求饶。桂英云:“得君之命即止,不知有他”。当夜,王魁暴病而亡。
以上两种南戏的共同主题,都是因男子负心而受到报应,一个被雷击而死;一个被鬼活捉。由这两个剧目折射出早期温州南戏在其草创阶段,就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
早期温州南戏所开创的这种道德批判精神,成了中国南戏题材的一种人文特征,稍后在杭州等地陆续出现的一些主题相仿的剧目。明沈《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卷四收有无名氏【正宫刷子序】曲二支,题作《集古传奇名》,其一云:“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协身荣,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妻鞭死,王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家,继着莺燕争春。”其中述及的剧目包括《陈叔文三负心》、《张协状元》、《李勉负心》、《王魁负桂英》、《欢喜冤家》、《莺燕争春》共6个剧目,无一不以谴责负心郎为宗旨。
宋室南渡之后,虽能偏安于江南一隅,但仍受到金国强大的压力,每年都要拿出相当数量的财帛向金国朝贡,致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一个简单易行的补救办法便是卖官,任何人只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额的银子,便可获得一个虚衔。与此同时,又扩大开科取士的数量,有人曾作过统计,南宋六朝单是温州考取的进士便有近3000人。这些政治上的暴发户一旦红袍加身,大抵都要遗弃自己的糟糠之妻,投靠权门另结新欢,这便是所谓的“富易交,贵易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