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梆子名旦邢永喜: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2009-05-03 11: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侯福志
永胜和班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演出团体。原为梆子班,同治四年(1865)成立于宝坻县。

梆子演员剧照

邢永喜,1870年生于杨村,曾用艺名鲜牡丹,坐科永胜和班。

永胜和班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演出团体。原为梆子班,同治四年(1865)成立于宝坻县。十九世纪末,梆子演员兼习皮簧者日益增多,永胜和便成为梆子、二簧(京剧前身)“两下锅”的班子。领班人为张国泰,共培养了四科艺徒。该科培养的旦角演员艺名皆以“灯”字命名,其他行当皆以“永”字命名。如程永龙、吴永顺、潘永真、刘永奎。邢永喜也为永字辈,工刀马花旦、武旦,以擅演武戏著称,拿手戏为《取金陵》、《摇钱树》、《樊梨花斩子》等。

由于邢永喜扮相俊美,动作洒脱,在晚清天津戏剧舞台上颇为叫座。大红大紫之后,由于被人嫉妒遭毁容,几次痛不欲生,最后在同科师兄弟程永龙、刘永奎、毕永才等劝说下总算把伤养好。由于面容被毁无法演出,被迫离开舞台。失业后他陷入极端困苦之中。后来,由于演出《跳加官》需要戴着面具,对于邢永喜来说正好一举两得,于是在师兄弟的帮助下,就以演出帽儿戏《跳加官》为职业,并以蟒袍“变脸”绝活而继续扬名天津舞台。

所谓《跳加官》,是指正戏开演前的独角舞蹈戏(也称帽儿戏)。“加官”寓意加官进爵。过去在戏园开戏时都要擂鼓三通,稍静后由“加官”在小锣伴奏下上场。演出时,“加官”脸戴面具(俗称“加官脸儿”),身穿蟒袍,手持缎制可变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字样。然后一手持牙笏,一手持元宝,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行话称之为“醉步”)。《跳加官》只有动作,没有唱念。过去,加官一般都由老生或者小生扮演。还有一种旦行,称为女加官。后来,表演加官的多由底包扮演。

据《京剧艺术在天津》一书记载,邢永喜为了把帽儿戏演好,苦练各种身段,并为适应当时堂会的临场彩头,特制了一件多种颜色的“加官蟒”。这件蟒袍演出时可以变换各种颜色,类似于川剧的变脸艺术。演出时一撩蟒袍,然后迅速背过去,蟒袍由绿色变成黄色,再到一个段落时又由黄色变成红色。“变脸”结束后,加官把一个特制的大元宝从蟒袍内变出来,向事先等候在台下的堂会主人扔出去。主人接起后,径直将元宝摆在正堂,一出象征吉祥喜庆的帽儿戏终场。人们被其精湛的技艺所震撼,台上台下欢呼雀跃,掌声叫声叠加,声如鸣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台上的邢永喜是那么的风光,而到了台下,没有了那幅隐藏疮疤面具的遮掩,就又陷入难以名状的苦痛之中。1938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他终于带着创伤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