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园地一朵奇葩——评剧(2)
2010-04-14 11:02
评剧在东北流传,以辽宁为活动中心,得到了迅速发展。东北一带涌现了许多著名女演员,如李金顺、喜彩莲、芙蓉花等,打破了男演员一统天下的传统。
评剧在东北流传,以辽宁为活动中心,得到了迅速发展。东北一带涌现了许多著名女演员,如李金顺、喜彩莲、芙蓉花等,打破了男演员一统天下的传统。评剧表演艺术家李金顺编演了反映抗日斗争的戏《爱国娇》,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人们称评剧为“奉天落子”。
评剧表演艺术家白玉霜等人,把评剧带到了当年的上海滩,得到了进步文化人士阿英、欧阳予倩的大力支持,提高了评剧的艺术品位,扩大了影响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评剧演员在艰难岁月中度日,身心遭受了极大摧残。不少著名演员在艺术黄金期夭亡;许多演员为生活所迫,投奔了革命,也把评剧带到了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发展期。评剧演员用翻身解放的自豪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传统戏。如《刘巧儿》、《花为媒》、《包公三勘蝴蝶梦》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洪影等创造了自己的艺术流派,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党和人民给予了她们很高的荣誉。
上世纪50年代末,评剧男演员异军突起,在评剧音乐家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男女同腔同调的难题,从而扩大了评剧题材的表现范围,丰富了声腔艺术的表现力。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魏荣元、马泰演出的代表剧目《夺印》、《向阳商店》、《金沙江畔》可谓家喻户晓;“水乡三月风光好”的优美旋律到处回荡。
十年浩劫,戏曲园地百花凋零。改革开放后,评剧焕发了青春,大批新创作的剧目与过去相比,思想内容更深刻,人物性格更丰满,艺术手法更多样,现代化的科技声光在评剧舞台大放光彩。代表剧目有《高山下的花环》、《村南柳》、《风流寡妇》等。新时期评剧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有谷文月、刘萍、崔莲润、马淑华、冯玉萍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文化传媒的多元化,评剧与其他姊妹剧种,从演出市场到剧团体制以及艺术形式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新形式下,评剧将如何发展,怎样振兴?为此,许多评剧艺术家进行了深刻思考,大胆探索;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扶植评剧艺术。
文化部把评剧定为国家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发源地――唐山市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推出了近百台新编剧目和一大批中青年演员,为评剧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21世纪的评剧舞台上,中青年演员灿若群星,茁壮成长。北京的宋丽、王冠丽、孙路阳,天津的曾昭娟、赵兵,石家庄的刘秀荣、袁淑梅,唐山的罗慧琴、张俊玲等中青年演员,纷纷挑起各地院团的大梁,成了发展评剧的中流砥柱。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石家庄和唐山评剧团等各领风骚,辛勤描绘着一幅未来评剧的美好蓝图。
评剧是人民群众与历代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百年来,评剧与它的欣赏者构成了一条审美的交流通道。舞台上明白如话的唱和念,优美悦耳的声腔,淳朴鲜活的表演,成为评剧独特的风韵。评剧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情缘,是其他任何文艺形式也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