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范县大笛戏(2)

2010-04-26 11:50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大笛子戏的发音大多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红生多用胸腔共鸣,间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鸣,多高音;净角多用腹腔共鸣,行腔短促,间以真假嗓结合,
 
大笛子戏的发音大多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红生多用胸腔共鸣,间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鸣,多高音;净角多用腹腔共鸣,行腔短促,间以真假嗓结合,并以擦喉捉腔。
 
大笛子的行腔主要以下三种:一、字少腔长;为“五钉锤”多用,如《步步娇》;二、字多腔短:竹笛多用,如《年板调子》,首句后之各句及《画眉序》四至十四句。三、高人度腔:为表达特殊效果,句尾常用假嗓突提八度,如《高头撵》、锡笛曲《杆草捆》、《高榜妆台》等。
 
大笛子戏的唱腔特点:一、大笛子戏换牌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有时出现七、八度大跳,最大音域可达十八度。二、大笛子戏以过门音乐为主,以唱腔音乐为次,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句一学结构,克服枯燥乏味之感,使旋律更加和谐柔美。三、打击乐和唱腔结合,便于烘托气氛,同时代替句间过门,使演员更有表演余地。四、大笛子戏将伴奏和唱腔各自独立的曲牌前后叠起,形成复调音乐,纵横结合产生和声,使音色更为丰富。五、取长曲牌之一折自成一体,形成新的派生曲牌,通过自由发挥使其旋律婉转,情调悠扬。如从套曲《海里花》、《江头金桂》中派生《快台儿腔》。六、将不同调高的曲牌通过集曲形式变为同一调高的曲牌。如将E调《桂枝香》、E调《山坡羊》、E调《泣颜回》、D调《月儿高》四支曲牌中,各选部分旋律变为同一调高E调子的新牌《桂山泣日》。说明唱腔曲牌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范县大笛子戏在近二百年的演出中,特别是1958年。先后被批准为范县大专业剧团、聊城地区专业剧团后,大笛子戏的音乐进行多次的推陈出新。一、缩短句间长过门,省略衬字长拖腔,使松弛节奏更加紧凑,既保留了曲牌旋律优美之长,又能让观众听懂唱词。如《梳头娃娃》。二、改变调式,把唱腔推向高潮,增加感情的发挥,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三、运用复调手法克服吐字不清的弊病,强调了重点字句,加强了剧情的表达效果。四,圆舞曲的借鉴运用。用传统曲牌旋律,借鉴圆舞曲三拍节奏边舞边唱,突出抒发人物内心感情。五、用大、小军鼓烘托气氛,抒发人物喜悦感情。六、加工改编传统器乐曲牌,使其服务于现代戏音乐。七、创作幕前曲和幕间曲,弥补传统音乐之不足,从而烘托特定环境下的气氛,恰当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在性。八、创作表达思考感情的曲子,代替原来重复原唱腔曲牌的大笛曲,避免了旋律的多种重复,增加清新之感。
 
范县大笛子戏独特性:因为大笛子戏传统剧目以武戏为主,黑、红脸角色居要,故打击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剧情、角色、气氛、动作不同,分别用不同的锣鼓谱来烘托气氛。如急促动作的《两锣》,用于行动曲子的间奏。绑人行刑的《绑人点》,用于神仙、妖魔上场的《爬鳖点》。尤其武将交锋,剑飞枪舞、战马嘶风,加之尖子号的烘托,粗犷豪放,激越撼人。 范县大笛子戏的乐队编制在建国前一般文场十个人。主要有大笛、笙、竹笛、四大扇、尖子号。武场乐器主要有锣、鼓、铙、镲及尖子号。乐队摆坐位置与梆子戏,大弦子戏相同。建国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范县大笛子戏也相应的增加了西洋乐器,如圆号、小号、大提琴、长笛等。八十年代乐队又增加了高音笙、中音笙、琵琶、小提琴、中音胡,还增加了彩色乐器木鱼等。八十年代后范县大笛子戏基本上恢复了建国前的体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