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收藏 >

古朴生动传神——古代杂技俑再现汉唐雄风

2009-08-07 15:03
来源:中国艺术 作者:佚名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古代杂技亦作“杂伎”。杂技在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古代杂技亦作“杂伎”。杂技在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改称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如《列子·说符》中写道:“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弄士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说的就是“跳丸剑”一类技艺表演。战国时,竞技类的项目已形成,种类日益增多,各国的统治阶级以歌舞、杂技和说唱表演助兴,已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在全国各大古玩店及部分博物院依然能见到杂技俑的身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分重视对艺术品的搜集整合,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而且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集中于咸阳,统称“角抵俳优之戏”。《史记·李斯列传》还记述了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即摔跤)的情形。1999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的东南角又发现了十余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戏陶俑,更证实了此时百戏杂技已登上秦皇宫的大雅之堂。

两汉时期杂技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倒立、柔术、逆行连倒、跳丸剑、耍坛、扛鼎、顶竿、走绳等杂技、杂舞和俳优歌舞杂奏、幻术、斗兽以及傀儡艺术等都极为兴盛。《汉书·徐乐传》曰:“帷幄之私,俳优侏儒之笑。”《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临迥望于广场,程角抵之妙法。”“乌获扛鼎,冲狭燕濯,胸突銛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形象地描写了摔跤、举重、爬高竿、跳丸剑、走绳索等表演场景。汉代的壁画、砖刻、石刻画像、陶俑等对百戏杂技也都有更真实的反映。

隋唐时期的杂技无论种类、技艺,均比以前有所发展、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它是上起宫廷下至民间举行庆典、宴饮的助兴娱乐节目。

《通典》记载: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为宾厥干来朝所演杂技有“舍利、绳柱等,如汉故事。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盆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舞,忽然腾透而换易。千变万化,旷古莫俦”。《资治通鉴》中说:大业六年(610)正月十五日,诸蕃酋长云集洛阳,隋炀帝于端门街盛阵百戏杂技。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白昏至日,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