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收藏门类中,专门有人收藏折扇的竹刻扇骨,若归类,当属杂项,也可划入竹刻类。
扇骨收藏
说起竹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方一带。因那里盛产竹子, 所以竹刻工艺非常发达,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大派别。经过不断发展,技师们创造了阳刻、阴刻、留青、砂地、透雕、镂空、贴簧等多种技法。这些工艺在竹刻扇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所刻内容有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神形兼备,呼之欲出。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精于书画的刻扇名家,如金东溪等人。他们在竹制扇骨上以刀代笔,作品细腻传神,与南方各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近些年在发现的清代以来的竹刻扇骨之中不乏上乘之作,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竹刻扇骨所用竹子的种类很多。明清时期多用方竹、毛竹、棕竹、湘妃竹等。有一种芝麻竹,上有天然花纹,这种扇骨大都不雕刻,称为素竹骨。还有一种“波罗漆”扇骨,即在竹骨外面涂上油漆。这是一种特殊的彩漆技艺,始于明末,颜色有红、黄、绿、蓝等,并有在漆底用金粉描画山水等图案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历经百年不褪色,光泽良好。笔者家藏的一把黑色和一把红色的“波罗漆”扇骨,只要稍加擦试,就会光润如新。
扇骨的材质除了竹子外,还有红木、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牛角等,这些材质的扇骨, 有的还镶嵌螺钿、玛瑙、玉石、绿松石等,十分考究。
扇骨的款式是按其下端聚合处的开头来区分的。有圆头的,这其中又分葫芦圆头、荸荠圆头、梅花圆头等变化。在圆头中心的扇钉处,还有圆形的象牙、玳瑁等镶片,非常精致。此外, 方头、尖根方端、如意翻轮等款式也十分常见。
作为纸质的折扇面,年头儿一长极易损坏,但扇骨却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这就给扇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收藏机会。可是,现在明代的扇骨几乎找不到,清代的在拍卖会上也不多见,偶尔能在地摊儿上找到民国年间雕工细致、图案生动的竹刻扇骨,也可算是沙里淘金,弥足珍贵了。
(责任编辑: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