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园艺业和园艺学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古时的印度、埃及、巴比伦王国以及地中海沿岸,包括古罗马帝国,农业和园艺发展较早,但总体水平当时也在中国之下。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张骞出使西域,经著名的丝绸之路,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和百合等,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和芹菜等,丰富了我国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以后的交流不限于陆地,海路打开了更宽的通道。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园艺大国”、“园林之母”。20世纪初极负盛名的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曾于1899~1918年5次来华,广为收集各种野生观赏植物1000多钟,包括当今闻名全球的珙桐和王百合等就是他由中国引到国外的;他于1929年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中国,园林之母》中写到:“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所有其他国家的花园都深深受惠于她。从早春开花的连翘和玉兰,到夏季的牡丹、芍药、蔷薇与月季,直到秋季的菊花,都是中国贡献给这些花园的花卉珍宝,假若中国原产的花卉全都撤离而去的话,我们的花园必将为之黯然失色。”他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贡献。我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园艺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527种及变种,该园以拥有这么丰富的中国园林植物而骄傲。中国是世界植物起源的几个中心之一,资源之多永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中国现代园艺事业的发展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兴起,使农业中的园艺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园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的发展总方针是“以粮为纲”,园艺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一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后,农业上种植结构的改革,农民真正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决定种植什么,园艺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979~1998年的20年间,蔬菜、果树的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增长,在农业各行业(包括养殖业)中都是排在最前头的。
我国观赏园艺花卉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到1998年底花卉栽培面积已达9.1万hm2,年产鲜切花20多亿支,盆花11亿盆,花卉的消费需求以年增长20%的速度上升,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1999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昆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和世界园艺生产与科研的最新成就,我国作为园艺大国的形象又一次矗立在世人面前。
我国的园艺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一些地区,园艺业已成了改变落后和贫困的产业。但是应当客观的承认,我们的园艺生产水平还相当落后,基本上是个体手工操作,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也低。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编辑:亲蓝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