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戴着翘上天的假发辫,脸上涂着白面,只做口型不出声的人,本身就会让人发笑,再听着从他背后传来的滑稽的话语,更令人捧腹。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双簧。
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在开始,我们提到了双簧表演者的装束,其实,这化妆可是有讲究的。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自黄辅臣之后,陆续出现的著名的演员有:孙皮、张德泉(艺名张麻子)、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徐维亭(艺名徐狗子)、张顺义、赵霭如、朱阔泉(艺名大面包)、郭荣山、韩永先、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王文禄。除孙皮兼唱八角鼓、徐维亭兼唱莲花落、郭荣山与韩永先兼演拆唱八角鼓外,余者都以演相声为主、双簧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北京市曲艺团的孙宝才、王文禄等表演双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形式被视为格调低俗,开始息影舞台。八十年代后,双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再度出现,有罗荣寿、郭全宝、莫岐、王凤朝等人表演,受到观众欢迎。双簧的传统曲目有《下南乡》、《贺龙衣》、《罗成出马》、《窦尔敦》、《耍狗熊》、《诗书债》、《道德三皇五帝》、《结巴捞牛》、《太阳出来一点红》、《二呀我的哥》、《月影照花台》、《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珍珠衫》、《八月里丰年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绵阳渔鼓》、《大秧歌》、《演话剧》、《镇压反革命》、《灭蚊蝇》、《收麦子》等。
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