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五台山佛教音乐: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

2009-04-05 18:2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更是整个佛教音乐代表。五台山佛教盛行为五台山佛教音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佛教音乐在我国流传甚广,其中以五台山佛教音乐为代表。五台山佛教音乐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份,成为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

历史发展

北魏时,就盛行《华严经》的呗赞、转读。那时,大孚灵鹫寺就有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盛况非凡。

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体制,以宣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法,使唱导音乐同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了《西方化导文》、《往生礼赞偈》、《净土法事赞》、《西方赞》、《二十四赞》等佛教歌辞。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中唐时期,驻锡五台山竹林寺的净土四祖法照创造了五会念佛,用五种音调引声念佛,歌唱偈赞。此外,唐代时五台山禅宗采用俗乐曲调所作的唱导之词、法相宗采用西域梵声建立的经吹之法,都各有特色。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佛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教音乐的婉丽。

明代,五台山佛教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器乐曲等。洪武年间,五台山僧人金璧峰从事佛教音乐的研究整理,“制华严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清凉山志》),可惜未流传下来,但明代佛教音乐盛行普及于各寺。

清朝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风格特点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以内容分,有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梵呗”或“合念”。经外音乐是没有词、偈,仅是乐器演奏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山庙堂音乐的精华。

从风格特点上分,五台山佛教音乐有青庙音乐和黄庙音乐两种。青庙音乐讲究规矩,以庄重典雅幽静见长;黄庙音乐规矩不太严格,刚强洪亮,粗犷有余。二者调高不同,黄庙音乐使用本调,即管调,使用工尺谱,合=1,即现代E调;青庙音乐比其低一个调,即角调,合=1,音高相当于现代D调。二者主奏乐器不同,青庙音乐以笙为主,黄庙音乐以管子为主。二者乐曲源渊不同,青庙音乐以汉民族乐曲为主,黄庙音乐则继承了许多西藏古老乐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乐器主要有:手鼓磬、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钹、忏钟、行磬、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4人组成,即笙2、管2、梅2、磬1、木鱼1、铛子1、方锣1、鼓1。乐队分上下两班坐定,可横排为一字班,或竖排为桶子班。黄庙乐器主要有:大把鼓、藏铃、管子、笙、大木鱼、大号、别莉、海螺、铙钹、唢呐、海笛。其中以管子为主,笙梅相助。乐队一般由10人组成。每日早晚迎送太阳时,使用的乐器有大号、唢呐、海螺、别莉等。

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十大寺、黄庙十大寺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流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华严呗赞之法雄踞五台而领袖全国,法照创立的五会念佛也流布全国。民国年间,北京永寿寺专门从五台山调慈荫、慈明赴京进行佛曲吹奏。1958年,五台山的常青、怡寿等18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会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菩萨顶住持达尔计和南山寺住持慈音,发掘传统音乐,培养了新的僧人乐队,使五台山佛教音乐后继有人。每逢节日法会,都有佛乐演奏,并参加历届国际旅游月表演。五台山繁峙境内佛教寺庙亦有佛教音乐流传,由云桂、云枝等组成的佛乐队,演技娴熟,曲目丰富。

(责任编辑:猪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