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大多数人都读过明末清初人林嗣环的古文《口技》。为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口技表演者用人体发声器官来模拟和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技巧和技艺。它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表演绝活,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中国的口技技术可谓源远流长,技术精湛。观者赞叹,真正了解者却不多。
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骗并引诱它们,或以恐吓的吼叫声驱赶围猎野兽,以利捕之。至于那时的“寻声问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声在山涧森林里寻找、区分同伴,它也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但那时的“寻声问路”只是口技的萌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98年的战国时期就有《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口技故事。战国孟尝君的门客学鸡鸣使孟尝君脱险出函谷关的故事是关于口技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说口技起源于战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那时的口技还未用于演出。
20世纪末以来,口技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艺表演体裁形式之中,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这种技艺,古代称相声,亦作象声、象生、口戏。由于演员用口来摹仿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故又称拟声。清代属“百戏”中的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古代所称“相声”,是取仿声之意,因口技是一种仿声艺术。但它并不是现代以逗乐为目的的曲艺相声,但据专家考证,现在的相声和四川的相书都起源于口技。
现在,口技的用途越来越广,不仅仅作为杂技节目表演,还用于相声、小品、评书、四川相书、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地方剧种节目中,也被使用在手影戏、皮影戏、音乐广播剧、影视剧的配音、拟音等艺术形式中、特别是被经常使用于即兴表演。好的口技作品,其作用的意义就是能使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欢乐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教育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口技是一种绝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表演好口技的,能学好、表演好口技的人实在太少,大家都学不象,口技演员却能学的非常象。要真正把口技学好、学象、演好是非常不易的事。喵喵,汪汪,学猫叫狗叫,人人都会,算不了什么,要达到能登台表演的水平,就要把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草棵里蹦的都学好、学象。你比别人模仿的声音种类多,别人模仿不了、模仿不象的你却能模仿的以假乱真,达到“没有人味”的境界,你与动物对话,动物只知多了一个同类,却不知是人模仿的,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口技。
口技如同练武,也需要执着和勤奋。师彪就是凭借在追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精神,将他钟爱的口技练得炉火纯青。为了学习动物的叫声,从14岁那年,每到黄昏,师彪就来到村外等待牛羊等牲畜回村。每每有牲畜折叫声时,他就集中精力去听,然后就模仿。通过无数次的模仿,他的口技成了村支书过年为村民娱乐的必备品。每年过年时,村支书就将师彪“绑架”到村支部里,让他通过广播为全村人进行他的口技表演。后来他的老父亲认为学牲畜叫哪不到台面上,就让他放弃。师彪表面答应但暗中仍然在努力学习。最终他的口技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师彪称“口技是他一声钟爱的艺术”。
(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