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是北方曲艺曲种。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叶以来流传于北京、天津等地。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20年代,职业艺人多在南城演唱,称为南板梅花调,把原来北城的“清口大鼓”称为“北板大鼓”。
滑稽大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鼓书。严格地讲,滑稽大鼓本由冀中乡间的木板大鼓移植而来,以吾人的籍贯做比喻.冀中为其祖籍,北京不过是寄籍而已。纯粹发源于北京的鼓书,梅花大鼓足以当之。
梅花大鼓产生较晚,距今不足百年,其创始人已无从考悉,通常的说法是为别号梅花居士的满族文人所创,故名梅花调,后称梅花大鼓,演唱者有满族子弟和民间艺人。当时满族住内城,艺人住外坡(南城),固之从地区上分为北板梅核调和南板梅花调。北板梅花调唱腔古朴.五十多年前曹目艺人刘茸臣、王宪臣在北京电台演唱,定名北板大鼓,缓慢舒徐,如怨如诉,两誓师的沙哑噪音,更乎添苍凉凄侧之感。北板终因节奏太慢,且少变化,所以知音甚少,五十年前已有曲高和寡之叹,刘、王两管师之外,后继乏人,遂成绝响。
南板梅花调由于艺人头脑灵敏,重视票房价值,在唱腔和伴奏曲调方面有所创新:唱腔悠扬悦耳,荡气回肠,适合表演哀怨缠绵的曲目;伴奏曲调博采众长,加入抑扬顿控的大小过门,配合唱腔起到红花绿叶的作用。和古朴平淡的北板相比,南板纷繁华丽,细腻清新,风行一时,为听众所喜闻乐见。在曲种定名上,南板梅花调即以梅花大鼓称之,俨然是梅花调的正宗了。
金万昌唱腔华丽,宛转低徊,以柔媚见长,唱《红楼》诸段,写恨抒情,哀感顽艳,自是本色当行,称为金派。北京梅花大鼓女艺人郭小霞、宋大红,是此派的伎使者。
天津的梅花大鼓,和北京金派稍有不同。三十年代,督目弦师卢成科,锐意改革,丰富了唱腔和伴奏,影响所及,天津梅花大鼓女艺人花四宝、花五宝、花六宝、花小宝等,在金派原有“柔、媚”的风格上,刚柔并济,突出一个“脆”字,成为柔媚脆的花派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映月》等。
(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