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古曲《湘妃竹》,总感觉好象不是古筝,脑子里想到的一种乐器是箜篌,我觉得箜篌就应该是那样的。听起来清丽幽婉,一如小家碧玉般低吟浅唱,笑语嫣然,满目春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矫若游龙,飘若惊鸿,叮咚作响,宛若天籁,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
《孔雀东南飞》里说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由此可见箜篌之古朴雅致,又带着儿女气。
唐朝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是: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我喜欢这句话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句短短的诗句里,居然嵌了三个人的名字。于是箜篌又多了一种回肠荡气的韵味。
中华文化,自古重情重意重神重气,传情达意,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虚无缥缈,游荡无极,就好像天籁之音飘荡充斥于天地之间,但却无法知道“它”在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湘妃竹》,一如古诗,温柔敦厚,情真意切,颇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挥洒自如怡然自得,但又带着不易觉察的惆怅流连,是以辗转反复,蒹葭苍苍。
其实古人的情感都是很真挚的,其人天真烂漫。这体现在他们的作品和那些古典的音乐之中,《世说新语》中可见一斑。
最近一直在学唐传奇,我最喜欢的居然是元稹的《莺莺传》,惶惶然,我似乎总是会遇见一些相似的事情,和感觉。唐传奇其实还有有着风骚文学的那种情怀荡漾。
《诗经》温柔敦厚,静美质朴,一如古筝高山流水,直抒胸臆而经典悠远。
《楚辞》朦胧奇诡,悲莫悲兮生离别,飘飘摇摇,凄楚惨切。我突然想起刘琨月虾胡笳退敌的那一份凄苦奇异。却又满怀诗意。
那么唐传奇则如一曲孤箫,天涯对月,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蒙上了那么一层飘渺薄纱的诗意。哀婉凄切。
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承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慎为自保,无以鄙为念。
打这一段话,这是《莺莺传》里崔莺莺写给张生的绝交信,平淡若水,静如秋水。却有了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愁苦和恍惚,但是她没有祈求张某回头,平静如昔,宠辱不惊。其人刚烈心冷如此。
一直都很怀念大二的时候,那时候学习一些古典的东西一直都很上心,我觉得大二才是我大学里的黄金时代,不会想太多复杂的东西而只是很简单而专一地去接受一些东西。那时候教我古代文学史的是仲冬梅教授,我喜欢古典音乐大部分是在她的课堂上,而且她的声音给我一种很遥远宁静的感觉,上她的课总是想起《诗经》的那首《小雅·鹿鸣》的句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曾记得当初听过一首古曲,应该是古曲吧,《尘归尘 土归土》,听起来让人愀然不语,心有戚戚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再听一遍《湘妃竹》,那一份柔美恬静之中,似乎也蕴含着悲愁。
想起很久以前对湘妃竹的解释:湘妃传说是大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帝出巡病死南方,两人悲痛欲绝行至湘水滨,泪如雨下,沾染在柱子上成为竹斑,两人悲痛而死化为湘江水神,于是也叫湘夫人,屈原有首《九歌·湘夫人》,也极尽缠绵。我很喜欢的两句话: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离别。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