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佛教音乐《菩提本无树》,空灵、清凉的禅宗

2009-04-14 16: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桃之11
佛教把菩提树作为修行得正果的一种象征。明镜台也是一种比喻,比喻我们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反观自照。

歌词:

问: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日日勤擦拭,莫使惹尘埃。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荡然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典故:

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修成正果的,佛教把菩提树作为修行得正果的一种象征。明镜台也是一种比喻,比喻我们人的心,像明镜一样,反观自照。

这句偈言是针对神秀禅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

菩提本无树出自《六祖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出家以前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寺庙打工。当时,五祖为了选拔继承禅宗衣钵的人,让门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来表达自己对于“禅宗根本见地”的悟境(请注意这里!五祖的目的是让弟子表达对禅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思想方法的根本认识,而不是表达一般的佛教知识、经验)。

当时,弘忍座下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法师,做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用了比兴的手法。菩提树本来是指菩提道场(释迦牟尼佛悟道的地点)的那颗树,明镜台本指释迦牟尼佛悟道时的座位。通过比喻,神秀大师说明人人可以成佛悟道,不需要外在的荫庇与座位,而是不离身心--只要时时扫却身心中的种种烦恼恶行,就可以即身成佛。

弘忍大师看后,认为神秀这首偈子的主观愿望虽然是好的,对一般信众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却没有表达出禅宗的根本见地,从而认为神秀“只到门外”,尚不具备继承禅宗衣钵的资格。

后来,这首偈子被慧能看到了,他看出这首偈子没有了义,于是也做了一首附和: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粗浅通俗地解释,大意是说:

佛的觉悟(菩提)的根本并不依靠物相(兼指菩提道场的菩提树和神秀偈中的身), 明镜(这里是借神秀的比喻指心)--心也不是可以停住(台指静止、稳定的形相)、可以把握的,既然菩提无相、心无住,什么能够受染污,又有什么能够被“拂拭”。

慧能的这种见地,被弘忍认可了,因而得到了禅宗衣钵的传承。

禅宗:

禅宗认为,如果众生不悟入“空”的智慧——即不能超越现象世界的染污与清净而体认不垢不净的“真如”的话,再美好善良的愿望也是空想;人之所以想做而做不到神秀所说的那种“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善行,就是因为对于善恶、染净等现象的执着不能从内心深处破除,于是因分别善恶而起恶行,因执着染净而起染污,结果是“处处惹尘埃”,不但自己无法解脱,也度不了别人。 

(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