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这座悠悠古城而言,评弹是最合适她脾性的音乐背景。悠长的小巷中偶尔飘过的一两声婉转悠扬的曲调,是姑苏味道的最好注解。仿佛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个幽怨的女子,深锁一段缠绵的往事。为这个温柔如水的城市,平添了一段心事。在苏州优雅精致的古典园林中,常有演员为来来往往的游客唱上几句弹词。在他们游览园林之前,那曲曲折折的调子就已经先带游客神游了一番小桥流水的意境了。园林和评弹仿佛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的呢!
对家中的老人来说,评弹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的休闲活动。在冬日的阳光下,“孵太阳”、听评弹,是老人们最幸福的时刻。他们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对评弹演员的师承、流派、演出曲目了如指掌,他们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是一间馆藏丰富的“评弹艺术展览馆”。所以,传统的书场也不需要什么字幕,唱词可都在老听客的脑子里装着呢!他们会像时下的年轻人哼流行歌曲一样,在没事的时候哼上两句。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在童年的记忆中,每天的傍晚时分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小巷中,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里飘出的除了饭菜诱人的香味之外,就是这悠悠的评弹曲调,这个时候是广播书场节目时间呢。所以评弹的旋律在我的心里一直是温暖的代表。
常常听外公说,昆曲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弹也应该有同样的地位。而我始终不太能理解老一辈对评弹的感情,以前我只是很简单地把评弹想象成外公外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可以常常放在嘴边哼哼的小调。只有在这个学期的评弹选修课上对评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才明白,评弹这一艺术形式中包含了这么多的值得品味的内容。我的亲身体验更让我意识到,如今评弹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赢得年轻人的这一片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评书的娱乐功能是可以为评弹赢得更多青年观众的法宝之一。在这个学期所有的演出中,最热闹的一场,要数吴君玉老先生的《武松打店》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评话大师深谙观众的观赏心理,精彩的噱头一个接一个,就连不怎么能听懂苏州话的同学也被逗得哈哈大笑。王鹰老师的《三笑》轻松幽默,一点也不逊色于周星驰所演的《唐伯虎点秋香》。而且这一出传统书目《三笑》的文化的积淀,和让观众觉得亲切、贴心的本土化笑料更是那些港台流行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其次,是表演的创新。在本学期看过的评弹演出中,徐惠新和沈玲莉两位老师表演的新编弹词《秋海棠》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弹讲究“说、噱、弹、唱”,而这两位老师以“演”见长,他们的表演更接近于影视剧甚至话剧的表演方式,这也许和徐惠新老师有过影视表演的经历有关。两位老师的表演把互相倾心又无法相爱的两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了。在光裕书厅观看到的施斌、吴静表演的《赛金花》选段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确实这种方式的表演比弹唱的部分更吸引青年观众。
第三,要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评弹自身需要一些改变。说到评弹的特点,大家都会用“细腻”二字来形容,在表现细腻的同时难免就会使表演显得拖沓。描写小姐下楼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节奏当然使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快捷的步伐的。从去年开始颇受关注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大高校收到了大学生的追捧。昆曲这个雅得不能再雅得“阳春白雪”在沉寂了多年之后重回人们的视线,和白先勇先生所作的大胆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他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地删改,加快了戏剧原本的节奏,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剧院欣赏这古老的艺术。随后上海昆剧团也推出了自己的“青春版牡丹亭”,同样大获成功。这一场“昆曲热”可以作为评弹改革的一份参考教材。更何况作为一门与昆曲相对的通俗艺术,评弹本身就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比昆曲更有优势。
最后,要加强评弹的宣传工作。时下的年轻人习惯于从流行文化中寻找休闲的乐趣。主导我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而评弹的宣传力度明显地不足。我们这些文学院的学子是幸运的,能够欣赏到这么多名家的表演,能重新发现评弹。评弹演员们对评弹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苏州评弹团的几位团长亲自为我们讲课、表演。而且每次的演出他们都提前到现场,做各种琐碎的准备工作,让我们这些听课的学生非常感动。盛小云老师的耐心的教唱更让我们领略到这位优秀评弹演员的优雅。对评弹的亲近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慢慢积累。而平时更多的年轻人却缺少和评弹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相信只要评弹多多运用现代化的媒体宣传手段,年轻一代的市场开发指日可待。
其实,对于出生于吴地的年轻人来说,“听说书”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声音,它总是和外婆温暖的笑脸、外公身上醇厚的烟味交织在一起,是最踏实、最迷人的韵律,在感情上是如此亲近。而对于喜爱苏州风雅的各地的人们而言,听评弹是他们感受苏州最直接的方式。在经过评弹演员不断地改进和评弹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经历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的评弹艺术一定会在新的时代、新的观众、新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