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四川荷叶:从川剧直接派生出来的曲艺

2009-05-04 15:4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四川荷叶是从川剧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四川地方曲艺形式,最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手持竹签、苏铰和檀板说唱故事。

四川荷叶是从川剧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四川地方曲艺形式,最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手持竹签、苏铰和檀板说唱故事。那么,既然是一种民间说唱的艺术,为何又叫“荷叶”呢?原来是演出道具中有一种乐器形似荷叶,艺人用红绸系在苏铰下面,下垂的红绸状如荷茎,而苏铰状似荷叶,因此人们就称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为荷叶了。

荷叶约形成于清末。早期的荷叶即是川剧的清唱、演唱折子戏或戏曲片段,唱腔和剧本皆沿用川剧,而且竹签、苏铰和檀板等乐器的使用也是按照川剧锣鼓的韵律进行敲击。后来,随着这种曲艺形式的不断演进,荷叶不再演唱川剧,而改为单独说唱故事。演唱时先打一段前奏,称为闹台,算是开场白,然后再演说正书。

荷叶的演唱形式通常是一个人站唱,或两、三人对唱等,唱词格律与金钱板颇为相似,惯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因此荷叶和金钱板在曲目上经常可以互借。荷叶唱词又分长篇书和短篇小段,长篇的故事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话本演义,在茶馆书场演出时,每部书可说唱数月之久。后来荷叶常与四川其他的曲艺节目同台演出,为了增加它的观赏性并节约时间,因此大多改为演唱精彩小段。由于荷叶有比较固定的唱腔和说唱格律,因此新的作品不断诞生,如《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和《懒汉与鸡蛋》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新荷叶”。

关于荷叶的起源,还有一段故事值得一谈。

据说清朝中期,成都有一个川剧班子,由于经营不善,没有什么演出机会,因此戏班的演员长期领不到工钱,连技艺也荒疏了。班主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也难以改变目前的现状,思来想去,便于一个月夜卷起铺盖逃之夭夭了。演员们第二天听说班主逃逸,都气忿难平,于是就商议把剧团的道具分了,各奔前程。

戏班中有一个司鼓,习称打鼓匠,是一个文质彬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实人。大家把戏班造了个天翻地覆,他还不知道。有一个平时和他要好的演员找到他说:“大家都在分东西散伙,你还不去找两件值钱的东西?像你这样洒脱,未必将来喝西北风呀?”司鼓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到戏班中去翻找剩下的东西。到了戏班翻捡了半天,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副檀板、半扇苏铰,看了看,揣在身上,凄凄然地离开了戏班。

这司鼓平时在戏班中打鼓,没有别的技能,为了谋生,只好用一根竹筷敲击半扇苏铰,用檀板击拍配合,演唱一些平时记熟的川剧段子,或在茶楼酒肆出入,或在码头集市谋生。人们见他那半扇苏铰上系着一根细细的丝绸,状如藕塘中婷婷的荷叶,因此就把这个自打自唱川剧的游方艺人称为“打荷叶”或“唱荷叶”的人。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荷叶的唱词、唱腔和伴奏都完全从川剧照搬过来,因此不少川剧演员都无师自通,能够演唱一口流利的荷叶。因此旧时有一种习俗,民间川戏班子“打前站”的演出联系人,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都让自己的演员给当地会首演唱荷叶,由于这种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能够把川剧剧目的精华部分及时表现出来,便于当地会首们点戏,于是逐步成为每个戏班的常例。

像四川其他的艺术和曲艺品种一样,四川荷叶也有许多民间爱好者,被人们戏称为“半副玩友”。这是因为在四川,以锣鼓齐备的坐唱形式演唱川剧的人群,被称为玩友,而荷叶仅以半副苏铰代替全堂锣鼓来演唱川剧,因此称为半副玩友,名字取得形象逼真。

后来在一些有文墨的玩友们的推动下,荷叶又推出了一批叙述性的故事唱本,如《大清传》及《黑虎传》等。如果把这些唱本搬上川剧舞台,就是一出完整的川剧。因为它的唱腔与伴奏几乎全部取自川剧,所以说,荷叶是从川剧直接派生出来的一个曲艺品种。

四川荷叶至今在成都仍受到许多曲艺爱好者的追捧,这说明荷叶这种曲艺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