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轻轻拈起窗台的一片青黄桐叶,抚过凹凸不平的茎脉,犹如岁月凝聚额前的皱纹,清真而繁缛的纹理,可是谁在断桓残壁上,附庸风雅刻下的遣词凄艳? 端详那一片指间的梧桐叶,失落、沉伦,使得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脆弱情感的心弦,也随着夜雨急缓而奏,弹奏着那秋雨秋夜的哀怨,倾诉着每一段时间,或浓丽或疏淡的离情;淡描那爱情的或薄或浅的美丽。
与夜对望,淅淅沥沥的雨敲打着夜色下的梧桐,滴答滴答的声音清脆,犹如那一曲《琵琶语》的清脆婉转自然空灵的幽远。“一曲琵琶泪如雨,此梦已失愁怨谁?”;易安的离情忧怨,在梧桐夜雨里,衰飒的秋意中弥漫开来;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愁而自愁......
这首词用芳悱凄侧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为离情所苦的女子形象。
开头三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描写了室内的陈设华贵精美:“玉”,言其质美;“红”言其色美;“画堂”言其居室之美。从这些用物可知,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不愁衣食的富贵人家。然而,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上的无忧无虑,有时恰恰还会助长人的愁思。由“秋思”二字可知此词中这位女主人公就是如此。可“秋思”是一种深藏于心的情愫,红烛又如何能照到它呢?不仅如此,词人还要肆意强调“偏照”。深思之余,才明白原来这是词人的精心布置,这一来,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物的感情便巧妙联系起来。此刻,在香火烛焰,灯火辉煌的画堂中,女主人公却深感冷清寂寞,只有玉炉之香与红烛之泪与其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她看来,却是“偏照”秋思,至此,无论是红烛之泪,还是女主人公之泪,都已浑融一体,由此,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可见其眉之美;鬓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女为悦已者容”,可这么一位容貌俊美的妇人却一任眉翠淡褪,鬓发散乱,懒于梳妆,看来是因与亲人分离才致如此。这两句词,不仅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颜之美,而且还刻画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描写女主人公独处无眠的感受。“夜”本不长,内心寂寞才使她深感夜太“长”了,她盼望天明,在苦苦的等待中,她觉得全身寒冷。这样一个身居“画堂”的富贵妇人,难道无御寒之物?当然不是,这个“寒”字,实乃她心境的真实写照。因其心寒,才感到“衾枕”生寒。
下阙由室内转到室外,描绘了室外的自然景物。“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 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 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