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深邃苍远、空灵飘逸,古琴文化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它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士无故不彻琴瑟”,连孔子亦向师襄学《文王操》。并自作《龟山操》、《将归操》等古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更是谱写了一曲经典的《求凰》,传下了千古的美名。文人弹琴,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当为古琴之魂。两汉时期及其以后,古琴艺术一直稳步发展,直至三国时达到成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存的七百余首古琴曲谱,大多数出自文人之手。文人们除了留下大量的古琴曲之外,他们还听琴赋诗,以琴会友。李白为世人留下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薯,秋云暗几重”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听弹古绿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贾岛的《听乐山弹易水》等大量琴诗。中国文人通过诗词表达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怀,通过古琴抒发闲适恬逸、清静淡雅的心境。
道家反对人为的典章制度,反对人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老子在音乐思想上与儒家是对立的,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观点,他的音乐观乃是“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而庄子亦是提出相似的观点,他主张“清静无为”,认为只有“天籁”之声才是无所依持,而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无为思想,是一种无所为而为、不受现实所牵绊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在某方面来说,道家是反对艺术的。他们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而强调艺术而上的、道的境界部份。
若论老、庄对艺术的影响,他们的艺术观是反对雕饰、道德和感情,以表现旷达、放逸、超脱、空灵和潇酒为高。琴曲中清微淡远、潇酒飘逸的风格,正是受其影响而形成。古琴乐曲中就有大量描写大自然表现出怡然自得、清淡自然的乐曲,风格就如同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气氛一样,反映出文人士大夫处于专制政治压迫下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纯洁和自由的道家思想。
受道家“鼓琴以自娱”的观念影响,文人雅士无不以精通音律,及熟谙琴艺为贵。甚至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备有一张“无弦琴”,每逢得意时便抱怀抚弄一番。并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种“无声之声”的追求,正是道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最大证据。
(责任编辑:蝶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