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闽南文化艺术:泉州南音(2)

2010-04-16 11:28
来源: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作者:寒风
南音的乐谱使用的是工〤谱,与唐高宗时的乐调六个字思、一、六、犯、工、尺十分相近。谱字右侧配上一套完整的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总称为南音工〤
 
南音的乐谱使用的是工〤谱,与唐高宗时的“乐调”六个字“思、一、六、犯、工、尺”十分相近。谱字右侧配上一套完整的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总称为南音工〤谱,也称琵琶指骨谱。南音古谱不同于“古琴谱”、“减字谱”、“半字谱”或“工尺谱”。它的五个谱字,见字知音,五个谱字加上多种升降半音(倍与变),通过“四个管门”产生不同的音列,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与色彩,而“四个管门”又可在同一首曲中互相“转调”,这种曲谱历史悠久,相当深奥,目前只存在南音中,不见其他乐种使用。
 
南音的音乐由“指、谱、曲”组成。“指”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最著名的五大“指”为《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旷拨碎》、《为君去时》。“谱”为多乐章器乐曲,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属标题性音乐。在“谱”中最著名的四大名谱为《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南音的“曲”也称散曲,只作为声乐曲演唱,“曲”的数量有两千多首,最著名的有《望明月》、《山险峻》、《元宵十五》、《因送哥嫂》、《三更鼓》等,它是晚唐、五代曲子词以及宋以来词调音乐的延续,是存留至今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
 
南音典籍大多散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发现了三种明代刊行的闽南戏曲弦管选集,是迄今所发现的刊刻最早的弦管选本。龙彼得先生用英文写成了《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明刊三种选本之研究》长篇论文,1992年5月,连同三种明刊本的书影汇编在一起,出版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一书,1993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这三种明刊本都是用当时或更早期的闽南方言写成的(除两出保留大量官话的折戏之外),共收录了十八个折子戏和二百七十二首弦管曲词,保存了晋唐以来的大量音乐历史信息。
 
作为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古老的历史源流值得我们继续探求,而无论是民间传承,还是泉州师院南音本科班的学校传承,在这延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南音古老传统的尊崇与敬畏,则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