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百变不俗山东胶州秧歌

2011-04-13 11:41
来源:一元一 作者:一元一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不存在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已超过胶州秧歌剧本身的价值,胶州秧歌剧的存在,应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州秧歌共有六个行当,两种表现形式,两种流派和一整套演出习俗。六个行当是膏药客,翠花、扇女、

   

  胶州秧歌

   

  小嫚、棒槌、鼓子。而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 “大摆队”、“绳子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音乐有“打击乐”、“唢呐牌子”、 “民歌小调”组成。小戏秧歌由小调秧歌派生出来,其舞蹈动律、曲牌演唱、表演与小调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 “扇簸萁”等。小戏秧歌原有剧本《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等72出,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年久失传,现能回忆起的仅有30余出,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

   

  胶州秧歌有两种流派。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到现在逐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还有一整套演出习俗。胶州秧歌是广场艺术,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习俗为迎秧歌、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演出分早、中、晚三场。解放后,这种演出习俗也随之消失。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