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的活法(2)
2011-08-10 14:50
1983 年,一场规模宏大的社火进城汇演,仍让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西马村百匹鼓车、杜庄女子鼓车、三泉村穿箱锣鼓、上院村花敲鼓 1990 年、 1991 年连续
1983年,一场规模宏大的社火进城汇演,仍让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西马村百匹鼓车、杜庄女子鼓车、三泉村穿箱锣鼓、上院村花敲鼓……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的新绛县锣鼓大赛,也为民间提升鼓乐文化价值、广泛普及鼓艺、加强鼓乐传承,注入了动力。目前,在这里许多乡村仍以自己的鼓乐队为荣,许多村民以交流鼓艺、提高鼓艺为乐。那些自行发起、自我运转、自娱并自乐其中的“鼓民”,他们或在家中习艺,或在村中走街,或到邻庄表演,或分批进城显技,造就了绛州鼓乐生生不息的活力。
绵长而精彩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鼓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嵌入传统中国生活:在庙堂,它是威严礼制的重器;在战场,它是进攻的声势;在城镇,它与钟同为报时的工具;在民宅,它化作门墩避邪求安。鼓乐初起因祭祀迎神的精神文化需求,立于先秦,盛于明清;初唐大鼓因《秦王破阵乐》而名扬四海,大宋因锣鼓杂戏在民间流传。上百代的凝聚,过千年的积淀,让绛州“无鼓不成乐,礼乐必锣鼓”,年节盛事时,“赶会者不远数百里而至”;婚丧嫁娶都以“音乐不备为耻”,不分贫富,行则“动乐”;民国初年,“白村一家社火队伍足有三里之长”。绛州鼓乐的巅峰代表在当代屡获殊荣,不仅入选国庆大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也是中国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要艺术舞台上的嘉宾,而且品牌曲目连获国家、部委、省市各级艺术大赛金奖。
民族而世界的语言。绛州鼓乐20多年前迈开出州、出省、出国的脚步,虽然一路坎坷,但是所到之处均是一经亮相便声名鹊起,走美欧、闯东洋一路收获观众的相知与相悦。虽然双语、多语的介绍较少而浅显,也尚未有品牌演艺中介来包装营销,但是绛州鼓乐已经因它使用的艺术是有沟通奇效的“世界语”而信心满满。丹麦《音乐和政治》报说:“观众不让中国鼓乐团下台,通常一场成功的演出,在散场前总是博得一两次热烈的掌声,而四五次雷鸣般的掌声,演员是万难拒绝的。”台湾《联合报》记录了鼓乐团访欧现场:“掀起了欧洲观众的观赏狂潮,全场观众不但起立鼓掌,更用双脚顿地,手舞足蹈地陷入疯狂的欢呼状态。”
当然,客观上目前绛州鼓乐在发展中仍面临种种困扰: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追求者们,一直因资金、场地等问题而困窘;广大民间爱好者群体鱼龙混杂,各种“李鬼”开始向市场渗透,甚至冒用绛州鼓乐之名到海外招摇;没有权威演出代理机构的专业服务,被国内外不仁者盘剥坑害事件也难以避免。
形成品牌、走巩固和提升品牌的市场之路,从而以规模文化经济收益,为绛州鼓乐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必须得到国家层级资源的帮助。离开新绛时,得知当地县政府出台了大力支持鼓乐文化产业的决策:先期投资一块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