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则天留下的“归陵”遗嘱,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就认为“以卑动尊”会动了龙气,伤及大唐国运,武则天的遗嘱不妥,建议李显为大唐的长治久安考虑,在乾陵附近择吉地为武则天另建陵寝。而且,乾陵地宫已用铁水封死,再强行打开,将会破坏乾陵。
但李显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还是命工匠掘开了通向乾陵地宫的埏道(墓道),满足了武则天“归陵”愿望。说来也怪,武则天这么一“归陵”,问题真出来了。虽然之后出现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但大唐的国运就此埋下了祸害,社会矛盾加深,风波不断。
大唐王朝自公元618年李渊受隋禅,至公元907年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柷禅于梁王朱全忠,共传20帝,历289年,包括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的16年时间。此后,中国历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帝王陵寝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盗墓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贼温韬即出现在这个时期。当时民间即有议论,李家陵寝的龙脉受伤,导致大唐国运衰败,矛头首先指向武则天的乾陵。
上面提到,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位于李世民昭陵的西边,堪舆师认为昭陵系大唐龙脉中的龙首,位序上乾陵弄乱了风水;而让一个当过皇帝的女人骑在了大唐的“龙头”上,也不吉利;加之武则天遗嘱重新掘开乾陵地宫,再扰了一次龙脉,大唐国运就此被打了折。
除了乾陵影响了大唐国运外,后期陵寝屡遭破坏,也让李家的风水宝地泄了王气,加速了大唐的灭亡。《旧唐书》记载,在德宗李适主政的兴元元年,即公元784年,“朱泚反易天常,盗窃名器,暴犯陵寝”。
朱泚系凤翔陇右节度使,后反唐称帝,定国号“秦”,年号“应天”,其“暴犯陵寝”,据传是有意破坏李家的龙脉和王气。
再到后来,唐帝陵竟然成了时人盗掘致富的目标。《资治通鉴》上有这样的记载,昭宗李晔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发生“侵犯帝陵”事件;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简陵遭盗。简陵是李晔父亲懿宗李漼的陵寝,于公元874年2月葬入,仅仅28年,还是其孙子(李晔第七子)在位时就遭盗掘了。真是一派悲凉。最后,除了乾陵外,唐帝陵全让破坏了,风水尽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