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把有关风水的概念、源流、历史掌故,以及风水在中国人文环境中应处的位置等等东西很扼要地讲了一遍。在此,我们回顾性地再来问一遍:我们究竟是要自建风水呢?还是要乘运于风水?或者是为风水所乘?也就是说,要受风水的妨碍或左右?
这个“乘”是“凭借、遵循”的意思。无论是凭借还是遵循,其前提都是“了解”——首先要了解。《庄子·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末尾处有这样一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大意是:“至于要遵循、凭借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天地间‘六气[1]’的变化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浩瀚之中,他(指列子)还要仰赖什么呢!”
这几个问题,在第一讲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问过了。不过,在这次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以呼应这个讲座的缘起。
对于这几个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一一作答,只需要看看佛教的行为就能充分地了解到了。
所到这里,或许大家立刻就有了这样几个新问题:佛教是怎么看待风水?怎么对待风水?
问了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念一句诗,而后再来看一个普遍的现象。
喜欢旅行的人,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佛、道教两家的寺院、道观大多建在远离闹市的地方。这些建在山水之间的寺观,虽然远了点儿,但是,所处在的地方,也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山清水秀,飞瀑流响,莺歌鸟鸣。
“真好,真幽静,风水真好啊!”约邀着三五知己来此游览的时候,您或许会大兴感慨。于是,曾经在不经意间读过的一句诗就悠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天下名山僧占多!”
这句诗经常被人拿来诟病佛教,说佛教喜欢在好山好水的地方建造寺院。但是,如果大家把时间倒推三百年、五百年,或者更远,那么,大家想一想看,那时候,这些地方好吗?
没有方便的交通、一片荒凉,更没有人烟——一切都要靠创建者自己去努力,把处处不便的穷山恶水改变成一个个令人向往的人文好去处。
现在的人口爆炸,到处都是人,在几个长假出门旅游的人,目力所及的地方,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人——游人如织已经不足以表达这样的情景了。所以,友人们一边感叹好山好水,一边诟病起佛教独占了如此的风水。
其实,这句“天下名山僧占多”,大有剽窃之嫌,而且在剽窃之余还改动了一个字。如果大家读一读圆照法师留给我们的那首很有寓意的偈子,我们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原诗想表达的内涵了:
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改动后和改动前的诗句只相差一个字——一个是“占”,一个是“建”,但是,意思却相差千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大多在山门外左右两个照壁上写有一幅对称的题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这幅题对既是佛教寺院的建立目的,同时也是寺院住众的使命:“使我们的社会、国土更加美好,将安宁和快乐带给人们。”所以,佛教的僧人不管走到哪去,总要去做一些美化环境的开发与维护。这一点跟佛教的风水观之间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