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易学天地 > 教你好风水 >

深圳风水:天意一半 人为一半

2010-05-25 14:3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叶春生
自20世纪以来,深圳湾一带的海沙都是自东往西漂,使澳门形成了许多平直的海滩,而深圳、香港湾内却保持了许多深水良港,形成了一个聚水聚财的格局。正所谓“风水轮流转”。
深圳风水:天意一半 人为一半
几十年前,深圳还是个名不见经传之地,如今却已是拥有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同样的天,同样的地,是什么使曾经偏居在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深圳,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是因为它所处的特殊区位,有人说是风水好,地运到了。本文作者说是天意加人为。
 
深圳从南海边一个小小的渔村成为今日的大城市,大家似乎都公认的一个原因是1979年邓小平视察广东时的一席讲话,他使深圳一跃成为中国首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特区。于是像发生了奇迹似的,这个让海风吹打了几千年一直未见真容的深圳,却突然在近几十年间翻开了辉煌的一页。丑小鸭变成天鹅的魔力来自于何方?一位研究城市地理的学者的解读是:那是因为深圳所处的面对香港、直抵太平洋这一特殊口岸位置,使它能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代,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而广东一位研究风水的大师雷铎先生说:那一半是天意,一半是人为。我想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很合理。城市地理研究的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具体到城市,它涉及的是一座城市需要如何寻找、遵从地理环境进行选址、建立和布局等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问题。深圳近20年的发展,除了地运所及之外,与他们所营造的人文、自然环境改变了地脉、人气也有关系。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北枕梧桐山、羊台山。按风水的说法,其龙脉中的祖龙,自东北而来,即广东罗浮山之余脉梧桐山、羊台山、七娘山;而西南的蛇口为水口,香港大屿山为其砂案,形成个艮山坤向,北山南水的格局;加上圈内海湾套叠,岛屿棋布,犹如灵龟下海,金盘养鱼,美不胜收,着实是好风水。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在此耕作,从现今出土的贝丘遗址看,他们活动在大小梅沙一带。这里北靠林木茂密的山岭,东有大鹏半岛,西有九龙半岛,大鹏湾内风浪较小,正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因此历代均有移民至此。仅汉朝的四百多年间,中原人大举南迁,就有不少是迁徙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改变了当地的人群结构,至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新安县(现深圳市的核心地盘)人口增至239112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南迁的客家人,其中不乏各路精英。客家人经过了多次大搬迁,饱受开基创业之艰辛,也铸造了他们勤劳刻苦、团结奋进的性格。他们聚族而居,不忘中原望族之家声,勤奋好学,艰苦创业,这一自然加人文的优势,成为现代深圳辉煌的基础。
 
不过在中国的版图上,深圳一名晚至明朝才有。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地图上才标出了“深圳”墟的字样。这是因为村边有一条深深的水沟,当地人称田间水沟为“圳”,故名深圳。到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地图上才有了个“新安县”,它包括了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我们平常说的“风水”,其实有大、中、小三个层面,大的是国运,中的是区域、城市,小的是居家。国运不昌,“风水”无从谈起。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讲的是天、地、人的统一。此中的天,包括天体、天意、天机。深圳的崛起确实一半靠天意,一半在人为。如果说成立特区是天意,那么快速发展却在人为,而天意为人气的聚拢带来必要的条件。
 
历代英才积淀的底蕴不说,自深圳特区成立以来,已吸引了无数外来人口。特区政府当时把吸引人才作为首要大事。老组织部长张仲林给我们描绘了他们当年是如何求贤的情景:跑广州、跑韶关(因为那里有许多中央的大型企业,必定藏龙卧虎)、跑北京;找关系,翻档案。凡有一技之长,又愿为特区建设做贡献的人都要拉来;大学本科以上,45岁以下的,来者不拒。于是现全市高端人才就有18.64万,平均年龄才30岁。
 
记得特区成立不久,我和著名民俗学家彭燕郊先生带着他的两个研究生到深圳采访,接待我们的是蛇口招商局办公室主任,一位清华大学电子系的毕业生,上海人。有趣的是随着那次采访的结束,彭先生的那两位研究生,有一位也成了特区的新移民。就是这批新移民,成了深圳的开荒牛。
 
如今,这批开荒牛遍布了各个行业:建筑、电子、制衣、饮食、服务。新移民占了深圳人口的4/5。所以有民间版本说,在1200万深圳人口中,五个人里就有四个新客家,而且不少是各路精英。天意一半,人意一半,此天人合一也。天道酬勤,新老客家人加上土著,用理想和热血,托起了深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